1基本信息编辑梧桐子,乃梧桐的种子,也是一味中药。《本草经集注》云,梧桐子具有顺气和胃、健脾消食,以及止血之功效。梧桐之树,相传能招引凤凰。庄子秋水篇中有云:“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鹓雏就是凤凰的一种。凤凰从南海飞到北海,只有碰到梧桐才落下栖息,可见梧桐之高贵。
药名:梧桐子梧桐子
别名:瓢儿果、桐麻豌(《四川中药志》)。
俗称:青桐
原植物:Firmiana platanifolia (L. f.) Marsili[F.simplex (L.) W.F.Wight]
。
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消食药。
附注:植物描述,详见词条:梧桐。
贮存: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2大小与粉末特征编辑
梧桐树是一种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树干直,枝肥粗,树皮青色,平滑,芽近圆形,被褐色短柔毛。单叶互生,3~5掌状深裂,长15~30厘米,宽11~20厘米,基部心形,裂片先端渐尖,幼时上面具毛,后则光滑,下面被星状毛,咏掌状;叶柄约与叶片等长,被褐色毛。圆锥花序顶生:花单性,细小,淡绿色;萼片5,长约8毫米,外密被淡黄色小柔毛;无花瓣;雄花中的雄蕊柱约与萼片等长,花药约15枚,药室不等,聚合成一顶生的头;雌花子房柄发达,心皮5,基部分离,在其周围常有无柄韵花药环绕着,花柱联合。果为蓇葖果,成熟前心皮裂成叶状,向外卷曲;种子4~5粒,球形,生于心皮边缘。花期6~7月。果期8~10月。常栽培作行道树,村边、路旁亦有生长。[1]
秋末至冬初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干燥的梧桐子状如豌豆,圆球形或类圆形,径6~8毫米。[2] 黄棕色至深棕色,表面皱缩成网纹状。外层种皮较脆,易破裂,内层种皮坚韧,除去后,内有肥厚的淡黄色胚乳;子叶两片薄而大,紧贴在胚乳上,胚根位于较狭的一端。气、味均微。以个大、饱满、棕色、无杂质者为佳。陶隐居云:"桐树有四种,青桐叶皮青似梧而无子。梧桐色白,叶似青桐而有子,子肥亦可食。"李时珍说:"梧桐处处有之。树似桐而皮青不皵,其木无节直生,理细而性紧。叶似桐而稍小,光滑有尖。其花细蕊,坠下如醭。其荚长三寸许,五片合成,老则裂开如箕,谓之藁鄂。其子缀于藁鄂上,多者五六,少或二三。子大如胡椒,其皮皱。""子,甘平无毒。"考《政和本草》及《本草纲目》所载之梧桐为梧桐科之梧桐。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
①外种皮石细胞表面观多角形,直径6-22μm,侧面观长方形,长38-48μm,细胞腔小。
②内种皮栅状细胞长柱状,长约190μm,两端平截,直径10-13μm,层纹及胞腔不明显。
③外胚乳为浅红棕色薄壁细胞,细胞壁呈念珠状增厚,直径15-30μm。④淀粉粒存在于内胚乳细胞中,单粒类球形、长椭圆形、广卵形、梨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13μm,脐点点状、短缝状、人字状及星状,层纹不明显。
3营养成分编辑
1.富含蛋白质,具有维持钾钠平衡,消除水肿的功效。提高免疫力,有利于生长发育。[1]
2.富含磷,具有构成骨骼和牙齿,促进成长及身体组织器官的修复,供给能量与活力,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
3.富含碳水化合物,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调节脂肪代谢,提供膳食纤维,节约蛋白质,解毒,增强肠道功能。
4.富含脂肪,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提供必需脂肪酸,促进这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增加饱腹感。适宜人群:适宜积滞,消瘦,免疫力低,贫血,须发早白 ,小儿口疮 ,胃脘疼痛,伤食腹泻等症状的人群。
5食用方法编辑
1. 秋季种子成熟时将种子采下,可直接生食。
2. 成熟时将种子收集起来,在清水里淘洗干净,晾干后用放点盐用油炒着吃,味道好特别香,可以当零吃。[1]
3. 入药做成梧桐子丸,一般情况把丸做成如小指的半个指甲那样大小就可以了。每次吞服的总量按50到70来计算。
6药用价值编辑
梧桐叶、花、根、种子均可入药。种子含脂肪、灰分、粗纤维、蛋白质、非氮物质、咖啡碱等,油中分离出苹婆酸,用于治疗胃痛、腹胀、小儿口疮、无名肿毒等症,还可治疗白发;叶用于治疗高血压、风湿痛、跌打骨折、哮喘及外伤出血等症;花用于治疗烫伤、头癣、无名肿毒、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皮中含有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半乳聚糖、糖糠醛、甘八醇、羽扇烯酮等,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根用于治疗肢体麻木、腰膝疼痛、萎弱无力、跌打损伤、闭经、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咳嗽以及各种皮肤无名肿毒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