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县历史悠久。早在6500年前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原始的渔猎业与种植业。战国时期,赵长城经县境西北折向东北,一直延向长安。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设临水县(县治在今磁县城),迄今逾1700余年。
开皇十年(590年)设磁州(州治在今磁县城),辖滏阳,临水二县。民国2年(1913年)降州为县。
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有著名的商代文化遗址、北朝墓群、古磁州窑遗址、保存完好的明城隍庙大殿等文物古迹。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馆藏文物1.4万件。
蕴太行之灵秀,沐漳滏之润泽,名人志士不乏其人。“受人于危难而不辱使命”的战国名相蔺相如(其墓址在南城乡头羌村);“屡建奇功,貌美无双”的北齐名将高肃;驰名古今的金代“三坛盟主”(诗、书、画)赵秉文;“从知捧日丹心在,无奈凌霜白发何”的明代翰林学士蔺从善;明代“学有建树双进士,勤政为民父与子”的纪杰与纪纯;“文武兼备,勇卫国门”的明代兵部尚书张镜心;被陈庚将军誉为“越狱大王”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王维纲,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该县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光荣称号。县雄踞河北之南陲,地处晋、冀、鲁、豫四省通衢,西依太行,北靠古赵,东临邺城,南接殷墟,“控燕遮魏、跨晋摄鲁”,自古为要冲之地,为兵家所必争。京广铁路和邯济铁路交汇于此,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纵越南北,青红高速横贯东西,邯郸机场座落境内,即将开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境而过,是四省临界区唯一具有水、陆、空综合交通优势的县。与石家庄、太原、济南、郑州四个省会城市的距离均在200公里左右,与北京、天津等大都市的距离均在500公里以内,地处中原经济区腹心的良好区位优势成为商家辐射中原争胜商场的重要支点。
河北省邯郸地区辖县,磁山文化遗址发现地,古代磁州窑瓷器产地。位于省境南部。京广铁路纵贯境内,漳河横流县 境。面积1014平方公里,人口52.7万。县府驻磁州镇。磁县地区历史悠久,除距今约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磁山村被发现外,讲武城村尚有龙山文化遗址。公元前16~前11世纪,“启氏”、“受氏”部落居此。战国称番武,汉为武安县地,北周置滏阳县,后置武阳县,为慈州、相州、磁州治,宋政和三年(1113)改为磁州,1913年改为磁县。县境位于太行山东麓,多山地丘陵,最高峰老爷山海拔1088米。富煤、铁、锰、铅、石英、铝矾土。水利条件好,有岳城、东武仕等大型水库,太平渠、民有渠皆始于此。光热充足,农业发达,盛产小麦、棉花和水稻。工业具一定基础,所产“磁州盆景”被誉为“北方盆景之新秀”,远销国外。交通便利,除京广铁路外,另有王家店—岳城地方铁路。磁县附近地区瓷土蕴藏丰富,陶瓷器生产始于隋,宋时即为当时北方瓷窑的代表,所产青瓷,在国际上称磁州窑系。现以彭城瓷为代表。文物除隋、元磁州窑遗址外,有战国讲武台城址、金凤台、铜雀台基址、北朝古墓群。磁县古称磁州,以磁州窑闻名于世,是中国磁州窑发祥地。隶属河北省邯郸市,辖19个乡镇,376个行政村,地域面积1015平方公里,总人口64.1万。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属太行山东麓,东部为山前冲积平原,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是中国磁州窑发祥地、全国重点产煤县、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县、中国童装加工名城、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瘦肉型猪养殖基地、河北省莲藕之乡、河北省森林资源大县、河北省旅游资源大县,是中国最佳粤商投资城市、浙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台商企业产业转移八个重点推荐城市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