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永昌堡

家乡区县: 温州市龙湾区

永昌堡在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永昌。是明代抗倭寨堡。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邑人王叔果、叔杲等倡议兴筑,以防倭患。堡呈长方形,南北长778米,东西阔445米,高8米,基阔3.9米,周长2688米,有陆门4座,水门4座,中引渠。内外壁用块石斜垒,中夯杂土.堡内二渠贯穿南北,可通舟揖,渠上架有数座石桥。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毁,现堡内民居栉比,商铺井然。除西面和东面南部城墙残缺、东城楼早毁以及城垛被破坏外,其余尚完整。1982年以来,南北城门旁城垛、城楼已经修复。

永昌堡的来历要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当时沿海倭寇猖獗,永嘉场乡民时遭焚掠。二都英桥里王叔果、王叔杲兄弟倡议集资筑堡自卫。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冬动工,用石块斜垒城墙内外壁,中间夯土,城基约3.9米,高4米多。历时一年建成。城呈长方形,南北长738米,东西距445米,周长23656米,环以护城河。东南西北设陆门环海、迎川、镇山、通市,门将砌青砖,设防有闸,门二重,城门上设谯楼。城内开二渠,俗名上河、下河,引水入城,贯穿南北。上河向西开五浃:西宅、状元、三房、西门、上仓;下河向东开五浃:扑树、经魁、御史、板桥、圣门。上河置南水门、会秀、汫头、左昌、世裔、北水门七桥,下河置南水门,东门、东昌、北水门四桥,造型各异,风采多姿。永昌堡建成后,为抗击倭寇的入侵和保护当地人民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永昌堡,始建于明嘉靖37年(公元1558年),明代,温州沿海备受倭寇侵犯,永强抗倭首领王沛、王德叔侄牺牲。当时由王叔果、王叔杲兄弟会同族中父老费时13个月捐金7000余金修建而成,用于抵抗倭寇入侵,是当时沿海重要的抗倭重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团结抗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高尚品格。

             

永昌堡整座城墙雄伟壮观,不可尽言。南北长达778米,东西长445米,城高8米,基宽3.9米,周长2688米。城中有城堞908个,敌台13座,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城堡整体布局合理,设有四座城门、四座水门。城外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城内开了二条南北走向的河流,上河宽13米,下河宽8米。河上筑有坡式的会秀桥、蛙式的联芳桥、直通式的井头桥等形式各异的桥梁,以利乡民通达。两岸以方块花岗石斜筑,以利水陆交通、灌溉、浣洗。堡内原有水田100多亩,危急时可生产自救,不怕久困,以促进军民两安,可见当时经划之妥善,谋深而虑远也。

永昌堡现存有都堂第、状元府第、圣旨门巷、世大夫祠、布政司祠、青石门台、花园古井、洞桥底40号、御史巷12号、大派宗祠、楼下派宗祠、状元里6号等多处古民居、祠堂,及多座古桥梁,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永昌堡不但建筑雄伟、布局合理,而且学风浓厚、人才辈出,历数百年而不衰。列进士者13名、武状元1名、传胪1名、副榜4名、举人30名、胶痒900名,著作达150多部,是明清时温州的一个文化中心。

永昌堡的地方特点:一是兼具军事色彩和人居生活色彩的私家抗倭城堡;二是明代温州地区具有丰厚人文内涵的文化中心;三是具有明代建筑特色的滨海型浙南水乡。

永昌堡环境优美,一进有石碑楼,内有民族英雄塑像,有瞻仰亭、圣旨坊、永昌堡平面图;二进设永嘉场王半场主题展览,分“城堡”、“文化”、“名人”、“民俗”四个主题展厅,中堂有永昌堡历代名人肖像等。后面还有图书馆,馆内珍藏了宝贵的文史资料,存放有政治、经济、交通、国防、名人著作、百科丛书、地方文献等2万余册书籍,还订有十多种报刊、杂志。北首还有一个文化公园、古炮台等。

现永昌堡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温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阵地,龙湾区外宣基地。永昌堡的爱国主义教育现以永昌博物馆和城墙、城楼等为载体向来宾宣传其内在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永昌堡自1994年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至今,受教育人数近30万人次,本基地对学校、共青团、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节假日或纪念日中组织的活动实行免费或优惠。对中小学生、军人、实行免费参观。年接待人次1.5万,年接待未成年人3000-4000人次。

ye(2015-06-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