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韭菜为野韭菜的嫩叶,海拔2000米以下的草原、山坡上均可生长。野韭菜喜在潮湿的山林、坡地生长,在低洼潮湿肥沃的田头、地边长势更旺。
野韭菜营养较为丰富,嫩茎叶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维生素C、钙、磷和铁等成分。此外,还含有丰富的碳化物、蒜素和甙类等。
野韭菜性温,味辛,具有温中行气、散血解毒、补肾益阳、健胃提神、调整脏腑、理气降逆、暖胃除湿的功效,适用于阳痿遗精、腰膝酸软、脾胃虚寒、噎膈反胃、便秘尿频、心烦、毛发脱落、妇女痛经等病症。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野韭菜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蠕动,通便,还能与肠道内的胆固醇结合,将胆固醇排出体外,因而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野韭菜中所含的挥发性精油及硫化物,既是野韭菜香气的来源,又具有降低血脂、扩张血管的作用,对高血压症及冠心病有一定的疗效。
野韭菜中的硫化物、甙类等物质,还是一类性兴奋剂,具有兴奋性器官的作用,可治疗肾虚遗精、滑精、阳痿、早泄等症。研究人员还证实,野韭菜对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抵制作用,可用以治疗肠炎、下痢等症。
野韭菜的花、茎、叶全年可食,可用于拌、腌、炒、做汤、制粥、调馅等。秋季还可掘其须根食用。 阴虚火旺、疮疡目疾、消化不良者忌食。
特征特性
叶基生,条形至宽条形,长30-40 厘米,宽1.5 -2.5 厘米,绿色,具明显中脉,在叶背突起。
夏秋抽出花薹,圆柱状或略呈三棱状,高20-50 厘米,下部披叶鞘;总苞2裂,常早落;伞形花序顶生,近球形,多数花密集;小花梗纤细,近等长,8-20毫米,基部无小苞片;花白色,花披针形至长三角状条形,内外轮等长,长4-7毫米,宽1-2毫米,先端渐尖或不等的浅裂。
果实为蒴果,倒卵形。种子黑色。野韭菜多在山林、坡地生长。喜温暖、潮湿和稍阴环境。
成分
野韭菜每百克嫩叶含水分86 克,蛋白质3.7 克,脂肪0.9 克,碳水化合物3 克,钙129 毫克,磷47 毫克,铁5.4 毫克,胡萝卜素1.41 毫克,维生素B10.03 毫克,维生素B20.11 毫克,尼克酸0.11 毫克,维生素C11 毫克。
作用
野韭菜性味咸涩寒,《千金·食治》载“宜肾、主大小便数,去烦热”。《本草拾遗》载“生毛发。”外形比人工种植的韭菜更粗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