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圭峰山主峰东南面,自山腰下中空一谷,山坡环拱,树木茂密,松荫弥处,水远泉清。这里冬暖夏凉,苍翠幽深,岭南四大名刹之一的圭峰山玉台寺建于此地。玉台寺是新会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里的一个重要景区。
古代的玉台寺,一传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一传建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从佛教史推测应为后者。据《新会县志》载,唐代高僧张遂(法名一行,唐代天文学家)云游到此,见这里风景独好,便留下来做主持,授徒说法,有弟子500余,四方来受戒僧尼络绎不绝。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到此游览题诗;明代大画家沈石田曾到这里作“玉台图”;哲学家陈白沙曾在这里讲学,至今还留下“白沙讲学亭”。玉台寺原是一座规模显赫的寺院,自开创以来,历代高僧辈出,开堂讲经说法,听者甚众,宋代香火鼎盛时期,常住僧人多达300余名,每年8月24日开坛传戒,邻近十数县之僧尼皆云集玉台寺雉度受戒,直至元末才荒废。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有高僧怀海主持重建,不久又毁于兵祸。到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又有老僧栖林朝拜玉台,依古址结茅数载,种松千余株。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律宗名僧弘峰又重修玉台寺,再造殿塔、禅堂、方丈室、斋堂、僧寮等,佛像庄严,香火再盛。此时,玉台寺规模恢复,宏伟可观。到清光绪十四年(1884年)再次重修。当时任新会知县的彭君谷亲撰一副对联,刻于该寺大门石柱上。联云:
金玉炜煌,天开鹫岭;
楼台涌现,地接瀛洲。
可惜玉台寺于1939年被日本侵略者毁掉了。那年日寇侵占了江门、会城,寇兵进入圭峰,即把玉台寺及其建筑拆掉,取其砖石,强迫当地民众搬上圭峰山顶筑碉堡,派兵驻守,又把玉台寺四周的树木砍光,划为军事禁区。经日寇洗劫之后,圭峰山风景区成了荒山秃岭,巍峨梵宇,毁成废墟,丈六金身,尽成焦土,僧归月冷,梵音萧瑟。
抗战胜利后,邑人倡议恢复玉台寺旧貌,提倡育林,但当时县政府的官员忙于“劫收”,不理此事。各界名流只筹得少许款项,暂就原址建一小庙,仍题为“玉台寺”,供人凭吊而已。
解放后,新会县政府为了全面开发圭峰山,1956年成立圭峰建设委员会,派10多人上山清理玉台寺废墟。这时玉台寺己荆棘丛生,无法进入旧址。旧址下面建有一间平房作临时庙宇,里面有个小神台及烂香炉,瓦面烂得见天,月池填满乱石伙蔓草,池中原有的观音立像无头无手,残留半柱身躯。他们住在这小庙里,精心清理两个多月才理出个头绪。后来成立圭峰山示范农场(1958年易名劳动大学)继续开发圭峰山。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圭峰以成为郁郁葱葱的美丽风景区,被定为新会八景之首—圭峰叠翠,又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85年,广东佛教协会副主席、广州市光孝寺方丈本焕禅师等参观了圭峰山,极力支持重修玉台寺。如今岭南四大名刹之南华寺、开元寺、庆云寺均复兴,唯独新会的玉台寺正待重修。于是释圣一法师,释本焕法师、释发权尼师(新加坡万佛林当家)、释慧欢尼师(香港慧照庵当家)、释会通、唐珍琰、张厚、廖玉瑛等人发起重修玉台寺,在新会县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协助下,成立筹委会,发起募捐重修玉台寺,沟通港澳佛教信徒和海外爱国侨胞,筹集资金数百万元。1986年5日26日,玉台寺举行洒净,至1996年,在玉台寺原址,仿照唐代款式,建起大雄宝殿、藏经阁、客堂、观音殿、禅堂、祖堂、方丈室、钟鼓楼、天王殿、两序碑廊、半月池、寺门牌坊、寺前广场等,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
古来深山藏古寺,玉台寺创建千百年来,屡经兴废,历尽沧桑,到今天才得以大规模重修。如今,这林木森森之中,掩映着一片飞檐斗拱、飞彩镏金的宝殿琼阁。昔日瓦砾已吐金碧之辉,秃顶荒山已现丛林之色,钟鼓远震天外,香火重光寺院,佛像庄严,胜复旧观,玉台重光,金玉炜煌,晨钟暮鼓,梵声不辍。原广东统战部长温戈作诗赞曰:
万木森森藏玉台,千年古刹又重开;
坡公笠影屐印处,最惹诗人赤子来。
镇山宝塔又名天王塔、喇嘛塔,1978年7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置于玉台寺前广场右侧。此塔始建于唐朝,用红色砂岩雕凿砌筑而成,高2.76米, 须弥座塔基饰仰覆莲,圆覆体形塔身,第一层四面莲瓣式尖拱佛龛供佛像,每龛内有一石刻坐佛,形象丰满,身披袈裟。第二层刻“镇山宝塔”,第三层刻“阿弥陀佛”,层间饰“亚”字形,宝盖作檐。塔刹由相轮、宝盖和宝珠组成。此塔是广东现存唯一的喇嘛塔,于清朝乾隆10年(1754年)由灵溪侧移置于今址东18米处,1996年筑台座置于今址。
千佛塔又叫白石塔, 用汉白石雕琢而成, 高6.1米, 重檐, 7层, 通体光洁如玉。台基雕龙画象,栩栩如生,工艺极其精湛。此塔曾被日寇毁碎,丢于荒草乱石中。1956年清理玉台寺废墟时,把白石塔的碎片东一块,西一块从蔓草乱石中掘出来,重新粘砌复原,现置于观音殿前的草坪中。
南天门玉台寺正面原有一高大雄伟的牌坊,称“南天门”,上书“冈州第一峰”,正面有横批“名侪鹫岭,翠炫南天”,傍联云:
佛境庄严,别有洞天成福地
善门开放,合留坊表在名山。
牌坊背面写着“明锡坊”,傍联曰:
胜地喜登临,山色湖光归一览;
善人留纪念,言坊行表足千秋。
牌坊是纪念性建筑物。明锡坊建于1938年,是新会吕村(今大泽镇大泽村)人吕月樵为纪念其祖父吕明锡高寿而兴建的。
1993年,因重修玉台寺的需要,原来的“南天门”已拆掉,在玉台寺广场入口新建一座牌坊。新建的牌坊比原来的高大雄伟,正面仍书“冈州第一峰”,背面横书“明锡坊”,傍联依旧,还增添了两副对联:
放眼崖门,昼夜奔腾三千浪;
骋怀桂岭,乾坤屹立第一峰。
冈峦挺秀,古寺幽亭春色满;
州邑承平,清风明月此间多。
玉台晨钟
据传,旧玉台寺内藏有一古钟,有“玉台晨钟”的胜景。寺门钟声,声超三界:多愁善病者闻此钟声,心灵舒畅,消忧解疾;愚惰不作者闻此钟声,心灵振奋,力求上进;操行不良者闻此钟声,心灵内疚,行归正道。
今玉台寺东侧的钟楼内亦悬挂一座巨型铜钟,是新会旅港乡亲黄祖棠先生于1992年为纪念爱妻陈淑英81岁冥寿而捐建的。(当时重修玉台寺只完成一部分殿宇,黄祖棠先生特捐赠巨款协助重建天王殿、钟楼、鼓楼、沿山长廊、放生池等,完成全部殿宇工程。)此钟高3.2米, 重3.5吨, 口径2米,上面铸镌了历代名僧文人颂记玉台寺的诗词和祈福词句,以及捐款重修玉台寺的善长芳名。此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佛钟之一,撞击此钟,其声清脆宏亮,可远播会城、江门十数里。
“玉台晨钟”主要祈求世界和手,国泰民安。马年(2002年)正月初一零时,玉台寺举行响钟仪式,撞钟108下,由随善捐赠功德金的人士亲自撞钟。每撞一响钟,该寺领头法师都率领两序僧众念经咒祈福。继马年之后,每年都在同样时辰举行响钟仪式。
三君墓
玉台寺旁的白沙讲学亭下,有一片墓地,并排着三座坟墓,称“三君墓”,是新会名士李淡愚于民国9年(1920年)兴建的。旁边有两块石碑,分别刻上李淡愚亲自撰的墓志《吴林二公墓志》、《关兆沅墓志》。旁边还有一座八角台,刻有对联:“两代师生都向名山占一席,满城风雨偶来怀古作重阳。”这副对联点名了“三君墓”中长眠着“两代师生”——一代名师及其弟子。
“三君 ”指吴铁梅、林仲娟、关兆沅。中墓为吴铁梅墓。吴铁梅(1827—1890),名荣泰,字文翰,新会古井文楼乡人,是新会历史名人,清同治3年(1864年)中举人,因8次进京会试都不及第,回乡设馆授徒。他治学严谨,善于育人,慕名前来求学者众多,一生育才愈千人,晚清新会名士多出其门下,潭镳、李淡愚、林仲駽等均是他的高足。
铁梅墓左是林仲駽墓。林仲駽,名文聪,表字仲駽(仲肩、仲坚),新会罗坑人,秀才,品学兼优,精于书法、金石,曾任冈州中学校长。他与李淡愚都是吴铁梅的得意弟子,又是吴铁梅的第二女婿,55岁卒。
铁梅墓右边是关兆沅墓。关兆沅是林仲駽、李淡愚的学生,聪明勤奋,深得老师器重,与师长感情深厚,后“赴港习英文,得冯君锡蕃青眼,荐于其兄平山君,授以银业要职。”(《关兆沅墓志》)后因劳病死于香港,年仅27岁。
吴铁梅与林仲駽是师生,林仲駽与关兆沅是师生,故有“两代师生都向名山占一席”之说。“三君”的三个墓原本不在一处,李淡愚将三墓迁葬于此,让他们永远共聚于白沙讲学亭下,既是慰其生前向往白沙先生的心愿,也是让“后人登高凭吊,景名哲,溯师友渊源,余韵留风千秋不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