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汉堡”

家乡区县: 内蒙古巴林左旗

对夹是赤峰小吃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吃,以色泽诱人、香酥可口著称。因为对夹是烧饼里夹熏肉的特殊食品,故又被形象地称为中国版汉堡。
对夹的诞生
赤峰对夹的历史可追溯到民国六年,即1917年,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话说当时有河北人苏文玉、苏德标父子,因家乡闹灾荒,随亲戚来到东蒙古地区的赤峰城做买卖,由于一桩贩羊生意不顺而把资金套住,一时难以抽本盈利,遂暂时另谋出路,以卖烧饼为生。这种烧饼在赤峰非常有名,用小麦粉烤制而成,坚硬耐吃易带,俗称哈达火烧。后来,苏家受河北老家一种类似对夹的小吃驴肉火烧启发,产生了做夹肉烧饼的想法,并把食材中的驴肉换成了熏肉。说到熏肉,也算是苏家的独有资源,原来苏文玉少年时曾在北京三里河北桥湾裕盛楼肉铺当过学徒,正好苏家有一位梁姓亲戚在清朝末年的皇宫奏事处当过厨子,常到裕盛楼买肉,顺便就把皇宫御膳房的熏肉、烧鸡技术传授给了裕盛楼的人,而既能干又有心计的苏文玉也暗下功夫,精通了熏肉之法。就这样,苏家整合了赤峰哈达火烧、河北驴肉火烧和清朝宫廷熏肉三项工艺,并加以创新改良,混搭出一种夹肉烧饼,并根据这种新小吃的形制,形象地取名对夹,从此,对夹便在赤峰正式诞生。
字号复生隆
据《赤峰之最》一书辑录,苏家首创出对夹后,在赤峰城开张了第一家对夹铺,字号复生隆,最初位于赤峰城头道街,后来迁到二道街华兴饭店东隔壁。复生隆开业初期集资两百银元、雇工四人,后来资产发展到一千多银元,雇工十余人,成为当时赤峰城饮食行业一家较大的店铺。从1928年(民国十七年)到1937年(伪满康德四年)的七八年间,复生隆一直保持了兴盛发展的势头。东北沦陷后,复生隆和其他店铺一样,难以承受日本人的横征暴敛,于1942年被迫关门。日本投降后,复生隆又恢复了营业。
做到了双绝
复生隆面世后,赤峰城“追风”出现了多家对夹铺,争相仿制,但口味都远逊于复生隆。复生隆对夹的熏肉与烧饼,真正做到了双绝。
赤峰城号称九街三市,蒙汉回杂居,沟通南北,清乾隆年间即是商业重镇和物资集散中心,1920年前后这里的商业店铺已达一千余家,大量往来运货、赶脚、采购之商人小贩,晨昏寒暑奔波于途,饥肠辘辘之时,进店吃上几个香喷喷的对夹,佐以一碗热腾腾的馄饨,硬软干湿互补,可以大饱口福、温暖身心。
据赤峰地方风俗文化学者王士哲先生考证,复生隆的苏文玉酷爱做对夹这个事业,也珍惜自己投入心血经营起来的品牌。在临终前,苏掌柜嘱咐儿子苏德标说:“掌柜的可以换,但牌匾不能换。”因此,复生隆对夹的品牌闪亮了多年,苏文玉的第四代孙苏光华与复生隆的老店员葛庆瑞一起承接传统,曾把复生隆对夹铺的分号开到了北京宣武区枣林西街。
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复生隆形成了独有的小吃文化。据《昭乌达风情》一书记载,去复生隆买对夹,店面清洁整齐,店内伙计笑脸相迎,必先向顾客问明“要肥瘦相间的,还是要精肉的?”然后按顾客要求,切熏肉过秤(哪怕只买一个对夹,也要用盘秤现称肉),然后把熏肉切成薄片,装进烧饼的半开夹层,一个对夹便现场制作完成。如果是在店内吃,则搭配馄饨或紫菜汤(均以香菜、虾皮为辅料);如果是拿走,则用红绿夹板纸(色面向外)包好,捆以纸绳,方面顾客携带;另外,复生隆所卖对夹,无论冬夏,其对夹皮永远卖热的,从不卖凉的,这种“热对顾客”的服务方法一以贯之,始终不走样。

苏日娜(2015-06-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