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莱芜勺山!

家乡区县: 莱芜市莱城区

勺山位于莱芜市莱城区苗山镇西勺山村南,海拔501.8米,东西走向,由东峰旋风顶,中峰玉皇顶,西峰勺山寨组成,因山形像长把勺子,上面筑有石寨而得名勺山寨。据史料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以商民六族赐鲁公,其中长勺氏就迁居于此。春秋鲁庄公十年(公元前六八四年),齐鲁长勺之战,鲁国“一鼓作气”以弱胜强,更让勺山寨名扬四海,妇孺皆知。
一、碧霞元君坐勺山
  相传,勺山寨上有两件宝贝,一是三条腿的金蛤蟆,这只蛤蟆有汤碗那么大,通红的眼睛,耀眼刺目的通身金色,它吸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苦苦修炼,眼见得要成正果;二是一对金丝姊妹玉葫芦,这玉葫芦是上细下粗的牙牙葫芦,大的高有60公分,洁白透亮,如油脂般滋润,小的有40多公分,碧绿晶莹,光彩夺目,因两个葫芦有金丝镶嵌而得名。每到月夜子时,金蛤蟆和玉葫芦在勺山山顶上拜月,此时,蛙鸣清脆,玉葫芦光彩四射,蔚为壮观。这两样宝贝是勺山的镇山之宝。
  碧霞元君云游名山大川,累了就在勺山上歇脚,她坐在一块光滑的月形石上,听着姊妹葫芦的神曲仙调,四处观望,见此山紫气缭绕,山清水秀,就盘算着在此修建行宫住下来,可左瞧右看,景虽宜人,山却太矮,地气旺盛天气则不足。正在去留犹豫之时,只见金光一闪,从山石缝里蹦出来一只三条腿的红眼金蛤蟆,坐在碧霞元君的脚下,呱呱地叫了两声说:“奶奶啊!您别嫌勺山矮,我一跳一丈高,等我跳够了高,您就可以住下来了。”说着,后腿用力一蹬,蹦起了一丈高,山头也跟着长高了一丈。碧霞元君喝着姊妹葫芦端来的甘甜山泉水,非常高兴地说:“你先别跳了,我到天庭走一趟,回来就把宫殿造。”
  碧霞元君走后,有个寻宝的风水先生,把三条腿的金蛤蟆和金丝姊妹玉葫芦挖走了。碧霞元君回到勺山上,见蛤蟆被挖,葫芦被掏,灵气俱散,气得一跺脚,把蛤蟆跳高的山头又踩了下去,光石板上留下了一只深深的脚印(此脚印至今保存完好),她长叹口气,扫兴地往西而去,在泰山上住了下来。
二、擂鼓台
  勺山上的石寨是个古寨。据传是古代的长勺氏,为抵御外敌侵扰而修建的。勺山寨依天然峭壁修筑而成,居高临下,墙宽壁高,易守难攻,固若金汤,后与齐鲁长城相接,成为一个登高远眺的瞭望台,历朝历代都作为兵家驻防要塞。山寨西侧有个光滑的石台,当地人称为“擂鼓台”。
  “擂鼓台”有十几个平方那么大,站在上面环视四周,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春秋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和曹刿在这里擂鼓聚将,抗击入侵的齐军,留下了“一鼓作气”的千古佳话。
  传说那是一场十分惨烈的战斗。齐国大军把鲁庄公的军队围困在勺山寨周围不足五里的狭小地方,利用车轮战术连续不断地向勺山寨上的鲁军发起攻击,其势如猛虎,难以抵抗。鲁国军民凭借勺山寨,顽强抵抗,宁死不屈。鲁庄公和曹刿站在擂鼓台上指挥军兵节节还击。数倍于鲁军的齐军被雄险牢固的寨墙阻挡,伤亡惨重。
  擂鼓台南面的山沟里,填满了被青铜箭射死的齐军士兵尸体,鲜血染红了沟壁和草木,后来,当地人把这条沟取名为“红河峪”又叫“红花峪”。
  齐军从擂鼓台的南面沾不到便宜,便又调集人马从北面的山沟里向勺山寨发动强攻,鲁庄公和曹刿率兵丁,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打败了齐军的一次又一次冲锋,直杀得齐军尸横遍地,血流成河。后来,当地人给这条沟取名为“大红峪”。
  曹刿接连两次挫败齐军,鼓舞了士兵斗志。他在擂鼓台上观望,只见齐军兵退旗倒乱作一团,便令军士擂鼓出击。战鼓如雷,鲁国兵将个个如下山猛虎,“一鼓作气”将齐国军队赶出了齐鲁长城要塞——青石关。
  鲁国军民上下一心,终于击溃了齐国侵略军,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勺山寨”成了鲁国人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后来,人们在勺山寨天皇庙前立了一块石碑,记述了这场以弱胜强的卫国战争。每年的二月十九日(农历)天皇庙庙会,赶会的人们都要到这块石碑前,拜读上面的文字,领略胜利的喜悦。庙会主办方还在擂鼓台上,放置了一面大鼓,赶会的人都喜欢打几下,体味一番“一鼓作气”的欢乐心情。
三、曹公祠
  勺山寨北山脚下有一座古祠,名叫“曹公祠”。祠里供奉着春秋时的军事家曹刿。祠堂有三间房子大,红砖壁瓦,构筑精巧,曹公的泥塑像端坐其中,后墙上绘有“长勺之战”一鼓作气壁画。祠堂院内有石碑数座,其中一座刻记着曹刿“一鼓作气”打败齐军的事迹。
  传说:曹刿随鲁庄公出征,抗击齐军,在这里与齐国军队交战。齐国军队人多势众,兵精马壮,如果正面对抗很有可能被消灭。曹刿找到地方上的百姓,了解到勺山周围的地理环境,作出了依靠优越地理条件,削弱敌方斗志的战略部署。他将精锐部队调防在勺山寨上,把宽阔的平埠地带作为消灭敌人的战场。
  齐国军队的战车在平埠地上往来穿梭,却找不到一个鲁军的身影,气得暴跳如雷,士气大落。齐国大将派出兵丁攻打山寨,又失去了兵车的威力,结果连吃败仗,最后被鲁军“一鼓作气”赶到了齐鲁长城以北,收复了被侵占的土地。
  战斗胜利后,军民欢欣鼓舞。当地百姓为纪念曹刿“一鼓作气”打败齐军的精神,自发组织,筹集石、木修筑了这座“曹公祠”。
  “曹公祠”落成时,鲁庄公派人送来了亲笔书写的“曹公祠”金匾,又令工匠把“一鼓作气”战败齐军的事迹刻在了石碑上,供人观赏。
  “曹公祠”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举办活动,当地人们在这一天不约而至,礼拜完曹公塑像后,围在石碑边拜读曹公的丰功伟绩。久而久之,逐渐沿革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习俗。到了清末民初,曹公祠被战火摧毁。后来当地村民在曹公祠原址上修盖了一座“观音庙”。到如今,人们只知道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而逐渐淡忘了“一鼓作气”打败齐军的曹公。确是一大遗憾!
四、官帽盒子
  勺山寨西边有座象官帽的小山,当地人称:“官帽盒子”又叫“纱帽盒子”。
  传说,春秋时,鲁庄公和曹刿在擂鼓台上观敌瞭阵,只见山下平谷里,齐军多如蚂蚁,将勺山寨三面围困。鲁庄公有些胆怯,向曹刿讨求退兵之策。曹刿说:“国公不必担心,有您御驾亲征,军(君)民齐心合力,众志成城,齐军再多我们也不怕。”
  “有取胜的把握吗?”
  “ 稳操胜券,齐军之长在于车战,我军避其锋芒,击其弱点,定然取胜。”曹刿胸有成竹。他一面安慰庄公,一面陪庄公到军中巡视。军士们见国君与他们风雨同舟,备受鼓励,更加坚定了抗敌的决心。
  曹刿陪鲁庄公来到勺山寨西边的阵营中安抚士兵。刚到山顶,忽然,一阵狂风吹来,把曹刿的官帽刮落,掉进身后不远的一块光滑石板的石槽中,那石凹槽呈长方形,天然而就。曹刿的帽子掉落进去,不左不右,刚好盛装,如量裁定做的帽盒一般。
  鲁庄公见了拍手叫好:“好一个天生地造的‘帽盒子’。”
  自此,官帽盒子成了御赐的山名,流传至今。

仪封山鬼(2015-06-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