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古城墙

家乡区县: 浙江省衢江区

衢州古城墙是一座体现明清时期汉族建筑风格的大型防御设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目前保留下来的衢州城墙始建于何时,史志均无明确记载,尚难以确定,但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唐以后衢州才正式建筑了砖石城墙,明嘉靖《衢州府志》云:“唐武德四年(621)置衢州建郡治。”

目前,大南门、小南门,大西门、东门经过修缮,保存尚为完善。修缮后的城门仍由青黑色石砖垒成,有些城墙上还被爬山虎一类的草本植物覆盖,基本上保存了城门的本来面目,衢州城门的一些特点还依晰可见。比如小西门瓮城,就是外城墙与内城墙或护城门之间的一块空地,这样守城士兵就可以打开外城门诱敌深入,然后关闭外城门,内外城以及两侧城墙形成一个瓮状结构,此时消灭敌人就如瓮中捉鳖,易如反掌。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和战争的战略战术。

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衢州四省通衢,为浙西门户,由沿海通往闽赣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是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位于龟峰和峥嵘岭(即府山)之上的东门,又名“铁衢门。”方蜡起义,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北伐军进攻孙传芳部等,都曾在这里受挫,久攻不下,故该门又被称为“铁衢门”。特别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侍王李世贤等,率军数次围攻衢州,最长的一次达半年之久,但都因城墙高而坚固,易守难攻,而损兵折将,无功而返,“铁衢州”也因此得名。衢州城墙大都高约五米,墙面少滑平整,墙宽约两米,便于车马行走。“峥嵘山突兀,柳宇横烟霞,策杖寻旧戎,苍苔石径斜。”清人王荣俊的这几行诗充分说明了这是屯兵守城的险地。

城墙除了以上特点,还有屯兵、存粮的作用,体现了古代修筑城墙的初衷,一切为战争服务。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时代的进步,城墙的这一功能正在逐步淡化,并失去其原有的价值。

Miss shu(2015-06-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