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名,是扬州古老书院之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广储��外。明嘉靖中建,初名甘泉书院,又名崇雅书院,清雍正十二年改为梅花书院。历史
其历史可上溯到明嘉靖时,嘉靖六年(1527年)国子监祭酒湛若水扬州考绩讲学,扬州贡生葛涧为其师在广储门外建“甘泉行窝”作讲道之所。后巡盐御史朱廷立改建为“甘泉山书馆”嘉靖三十七年废圮。万历二十年(1592年),扬州知府吴秀浚城河,积土成岭,上植梅花而成梅花岭。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扬州府同知刘重选与大盐商马日绾之子在原址恢复梅花书院,著名桐城派文学家姚鼐应聘到此任掌院,盐运史朱孝纯亦任教于此。嘉庆年见著名皖派学者洪桐也曾经任掌院。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梅花书院与扬州另一大书院安定书院互用学师,使人才得以交流,影响得以扩大。梅花书院的诸生中有不少学有成就者。如扬州学派知名学者刘文湛,凌曙即受业于梅花书院。此外如刘台拱;任大椿,汪中,段玉裁,王念孙,孙星衍等名流,今虽未明其肄业书院是安定还是梅花,但就二书院互聘学师的情况来看,梅花书院对他们的学术成就自然有一定的影响。
同治五年(1866年)盐运史丁日昌在东关街重建书院,由名书画家吴让之书写“梅花书院”雕成石额。同治七年(1868年)该处让位于安定书院,梅花书院迁至左卫街官房,即今址,距今已123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梅花书院改为尊古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为两淮师范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民国三年五师迁大汪边,原址办小学。解放处废为梅花小学。1972年改为扬州七中,1980年改办扬州职业技术学校。梅花书院的遗迹有楠木厅一座,书楼两座,长廊一条,“梅花书院”石额一块。1990年已将梅花书院的房屋长廊以原貌翻新,并在校门口砌磨砖门楼一座;甚古雅。上嵌同治五年仲者吴让之书“梅花书院”额。 梅花书院的得名确与梅花相关,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扬州知府开浚城壕,掘出的淤泥在空地上堆成了一座土岭,并在上面植梅数百株,又于岭前建偕乐园,作为在扬州停留的州县官吏休憩之所,并将这些建筑作为诸生讲学之所。巡按御史牛应元来到扬州时,将这里改为崇雅书院。明崇祯年间,魏忠贤大禁书院,崇雅书院被毁。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消寂了很长时间后,全国兴建书院之风又起,扬州府同知刘重选与大盐商马曰琯于崇雅书院旧址——梅花岭建起了梅花书院。
马曰琯热心文化教育事业,独资在崇雅书院旧址兴修屋舍数间。前列三楹为门舍,又三楹为仪门,另有大堂、讲堂,号舍有六十四间,可见规模之大。书院发展至乾隆初年,曾复名甘泉书院,不久又恢复梅花书院之称。乾隆八年(1743年)并入安定书院,梅花书院的房舍复归马家。
现状
今天的梅花书院现存旧屋还有楠木大厅,厅前三面回廊。厅后接二进二层木楼,皆面阔三间,前后主房三进处于同一中轴线上,中庸规整。功能上,各进明间后檐墙原来都设置中门,使之前后贯通,按需分合,二进楼宅前后对峙,又相互串接,现在,原来开的门已用砖石封闭。构筑上,厅堂楠木构架,粗梁实柱,宏敞精丽。后面的二进楼,高耸挺拔,左右高墙夹崎,突出其森严庄穆之势。二进厅东有大门楼一座,门北接长廊十七间,直北修廊六十余米长,扬城少见。在长廊西壁门上首,今还嵌有清同治五年书法家吴让之书写的浅刻“梅花书院”石额,另外,两座六角小门上首嵌砖额浅刻篆写“文苑”、“馨庭”。穿过六角小门可抵二楼之间天井。1990年,扬州市文管会和市教育局联合对“梅花书院”进行全面修缮,据当年参与施工的古建专家赵立昌介绍,梅花书院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几乎全部采用了旧材料。在墩接楠木柱脚时,采用旧楠木,色泽相似;屋面仍采用旧小青瓦、旧旺砖、旧的猫头、滴水,看上去屋面整修过,而不是新盖的屋面;墙体砌筑仍用旧青乱砖、青灰丝缝;门楼做细清水墙,院墙檐口挂“超五层”砖;窗盘、门贴等均采用旧青砖、方砖、油灰嵌缝砌筑。
个人主页http://www.wm23.cn/woxihuan
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36058043.html
博客求关注 http://blog.sina.com.cn/u/2925604707
微博求关注http://weibo.com/u/292560470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