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林业局全体务林人恪守职责,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开展防沙治沙生态建设,着力实现生态改善和农牧民增收双赢目标,取得明显成效。仅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全盟就完成林业建设任务803万亩,营造林面积超过了前50年的总和,森林覆被率翻了一番。通过集中连片、点面结合、综合治理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生态移民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落实,全盟生态环境整体上有所改善,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状况明显好转,重点区域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尤其是沙源工程区植被盖度较治理前普遍增加30%以上,有些已进行打草、采种、采条利用,形成了新的种源基地和后续产业基地。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面积减少了460万亩,长420公里平均宽3公里总面积183万亩横跨5个旗县的沙地南缘防护体系基本形成,有效地控制了沙地扩展。与此同时,林业建设促进了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退耕还林工程覆盖了整个农区,到2007年使27万农民年人均政策性增收747元。营造生态经济兼用林220万亩,封育灌草248万亩,退耕地林间种草35万亩,沙地营造黄柳30万亩,以造代育的800万株樟子松苗木平均高度达1米以上,蓄积产值2亿多元。都为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多项后续产业起了关键作用。2007年全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051元,比2001年增加2183元,年均递增16.8 %。通过政策引导、活化机制和利益驱动,农牧民自主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形成了全社会造林治沙和建设主体多元化的良好氛围。国内外30多个社会团体在锡盟搞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全盟非公有制治沙造林和经营业主达到7万多个,造林占到总任务80%以上,百亩以上造林大户达到2000个。全民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蓬勃发展,绿化基地形式多样,“十五”期间仅93万人口的地区参加义务植树人数530万人次,植树2260万株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