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蒙古语“堆子”之意,即在草原的高山上堆积石头为台,重叠作圆锥体。敖包上竖旗杆悬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祭敖包一般都是在夏历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有的在七、八月份,祭典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摔跤、射箭、唱歌和跳舞等文体活动。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 祭敖包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把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遭,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 祭敖包: 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敖包亦作“鄂博” ,是土堆子的意思,即用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土堆。早先蒙古族以为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特别加以崇拜。由于天地神没有偶像,人们就堆敖包以象征,从而敖包就成了人们的崇拜物。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祭敖包的时间不固定。蒙古贞地区多在农历七月十三日。祭祀时,先在敖包上插一树枝或纸旗,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旗上写经文。仪式大致有四种:血祭、酒祭、火祭、玉祭。血祭是把宰杀的牛、羊,供在敖包之前祭祀。以为牛、羊是天地所赐,只有用牛、羊祭祀才能报答天地之恩,酒祭是把鲜奶、奶油、奶酒洒在敖包上祭祀。火祭是在敖包前笼一堆火,将煮熟的牛、羊肉丸子、肉块投入其中,人们向火叩拜。玉祭是古代人们以最心爱的玉器当供品祭祀。这些祭祀方式,都是表示对天地的虔诚,祈求天地给人们以平安和幸福。 祭敖包的规模、形式多种多样。旗有旗敖包,村有村敖包。祭祀时,不论官吏还是平民一同进行礼仪活动。先请喇嘛烧香点火、诵经说文,大家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走三圈并叩拜。礼仪结束后,举行欢宴。在高兴之余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和歌舞等盛大的那达慕活动 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堆子”、“石堆”、“鼓包”等,汉语的意思为“堆子”。 敖包有用石块垒起的,也有用土堆起来的。多筑于山顶丘陵之上,一般呈圆形,顶端插有柳条等,形似烽火台。《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九》云:"鄂博随在皆有……其形圆,其顶尖,颠立方角蒙经旗,其上下则埋哈达一方,粮食五种,银数钱,每年必一祭。" 祭敖包 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袭传颂。过去内蒙古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还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还有各自的名称。阮葵生《蒙古吉林风土记》云:“垒石象山冢,悬帛以致祷,报赛则植木表,谓之鄂博,过者无敢犯。”敖包,在蒙古牧人看来是神圣之所在。 最初都以部落为单位筑敖包。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跨马上路。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传播,到了清朝时期,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祭祀一般都在农历五月中旬至七八月举行。
2起源
蒙古民族祭敖包的习俗渊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蒙古民族的萨满教崇拜蓝天。在蒙古人的心目中, 祭敖包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就是“长生天”,蒙古人赋予它以极大的神力。 《元史》卷72有关于祭天习俗的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里,天和地是浑然一体的,认为天赋予人以生命,地赋予人以形体,因此,他们尊称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尊称大地为“乐善的母亲”。他们还崇拜山岳,崇拜河流,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神灵掌管着。蒙古人因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这个别的圣地就是所说的敖包。所以祭敖包不是单一的祭天或祭地。祭敖包是祭各种神灵,是个综合概念。 这种圣地是各氏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所建,它起源于氏族社会。具有祭祀祖先留下的这片天地这方山水的意义,因而是祖籍的一种表征。蒙古语中姓氏一词,就是由敖包一词演绎来的。内蒙乌审旗的哈德亨、艾古尔斤、赫赖德、察哈尔等以氏族为单位供奉的敖包,就是乌审旗的十三个氏族的名义供奉的,因此敖包是氏族的标志,是旗徽的变形。 关于敖包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古时候,茫茫草原,辽阔无边,天地相连,方向不好辨别,道路难以确认,边界容易模糊,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垒石成堆,当作标志。敖包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 祭敖包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址建造。 敖包所祭,最初是自然的神灵,尔后又包括祖先的神灵。总之敖包成为神灵所栖之场所。敖包成为某一氏族,某一苏木、某一区域的保护神。方观承《从军杂记》云:“峰岭高处,积乱石成冢,名鄂博,谓神所栖……”纪昀《乌鲁木齐杂记》云:“鄂博者,累碎石为蕞以祀神……”所以它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圣地。
3传说
4主要形式
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也是蒙古族最为隆重热烈而又普遍的祭祀活动,每年的农历5月12、13日是牧民的祭敖包日。 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杆或树枝,上挂各色经旗或绸布条。包内有的放置五谷,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数量不一。一般的多为单个体,也有7个或13个并列构成敖包群的,中间的主体敖包比两侧(或周围)的要大些。敖包修建以后附近的居民每年都要到这里祭拜,祈祷人畜兴旺。 由于蒙古族牧民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祭敖包的形式各异,一般都是在农历五月下旬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此时正值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有的一个旗、一个苏木独祭,也有几个苏木、几个旗联合祭祀的。祭祀时,非常隆重、热烈,几十里、上百里远的牧民们都要坐着勒勒车,骑马或乘汽车、拖拉机带着携带着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祭品赶来敖包处。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请上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摆成阵势,焚香点火、诵经。 祭敖包 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幡、五色绸布条等。最后参加祭祀仪式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求降福,保佑人畜两旺,并将带来的牛奶、酒、奶油、点心、糖块等祭品撒向敖包,然后在敖包正前方叩拜,将带来的石头添加在敖包上,并用柳条、哈达、彩旗等将敖包装饰一新。 祭典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投布鲁、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有的青年男女则偷偷从人群中溜出,登山游玩,倾诉衷肠,谈情说爱,相约再见的时日。这就是所谓的“敖包相会”了。
5意义
6隆重的祭祀
蒙古族的一种祭祀活动。“敖包”,蒙古语“堆子”的意思。堆子,原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演变为蒙古等民 祭敖包族崇拜的天地或山头神的象征。 在丘陵或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石塔,里面有神像或佛经,顶端竖一根长杆,上面插经幡,弓箭等物。敖包神被视作氏族保护神,旧时行人路过要下马,献上钱财,供以酒肉,或剪下马鬃马尾系其上。祭祀多于草丰畜壮、气候宜人的夏秋之季举行,仪式隆重。届时,人们携带哈达及整羊肉、奶酒、奶食等祭品,汇集于敖包处,先献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大家跪拜祝福,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五色绸布条和经幡等。祭祀礼仪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种。祭典结束后,人们围坐一处喝马奶酒、吃羊肉,并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文体活动。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亦有这种祭祀习俗。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即人工堆积而成的石堆。一般筑于草原的山顶或丘陵之上,在圆坛上面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重叠作圆锥体,高约十余丈。敖包在内蒙古大草原随处可见,分为单独敖包和群体敖包,旧时有的富人还设有“家敖包” 。 自古以来,祭敖包的礼仪,大致为四种: 血祭,据传蒙古族在游牧时代,各家所有的牲畜系天地所赐,因此,为了报答诸神的恩赐宰杀牲畜,在敖包前供 祭敖包奉。 酒祭,据传天地诸神不仅喜欢食肉,也喜欢饮酒喝奶子。故在祭祀时把酒或奶子洒在敖包供台前。 火祭,据传蒙古族认为火可驱逐一切烦恼于邪恶。祭时牧民走近火堆(燃烧牛羊粪)边念着自家的姓氏,投祭品于火中。 玉祭,古代蒙古族有用玉做为供品的礼仪,因玉价值昂贵,现用宝珠或硬币炒米代替。 蒙古族祭祀敖包,于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召开。届时敖包密插树枝,并四周悬挂五颜六色的布条和纸旗,旗上写着经文。焚香点火、喇嘛诵经念咒,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与宗教色彩。礼仪毕,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众歌群舞。 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 旧时,蒙古族祭敖包的仪式,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至七月间举行。一般为一旗、一个苏木独祭,也有几个苏木、 祭敖包几个旗联合祭祀的敖包。届时,敖包附近设置天数临时蒙古包,远近牧民皆全家以赴。喇嘛传入后,把萨满教的杀生祭改为果祭,一般人家搭的临时蒙古包内也挂佛像,摆牛羊肉及奶食和酒类供品,并焚香点烛。正式举行祭祀仪式时,活佛或有高位的喇嘛带领众多喇嘛绕敖包颂经,群众随行(此时妇女不解参加)。祭敖包时还要取所谓“阿尔山”(即圣水),并用这圣水洒注畜群。祭祀仪式结束后,开始娱乐。按照民间风俗有赛马、射箭、摔跤和宴会,同时,开展贸易活动。后娱乐项目不断增加,男女均可参加,称“敖包乃日”(乃日,蒙古语,意为盛会),并逐渐变成传统的“那达慕”大会。
7草原风情
8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
在内蒙古草原上旅行,常常见到辽阔的原野上筑有单个或成群的“石堆子”,形似“土碉堡”,这就是蒙古族的敖包,系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在山石多的地区,敖包多用石头堆成。在没有石头的地方,敖包多用沙土堆成,四周用柳条围起。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 祭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敖包内常埋有佛像或金属利箭之物。 最初,敖包被用作草原上的路标或地界标志,久而久之,被牧民们视为出门行路的安全之神,成为一个地方的保护神。据传,当年成吉思汗每次出征之前,第一件大事便是去祭敖包,以祈作战凯旋。之后,又把作战有功或英勇牺牲的将士,也列入祭祀内容。祭敖包,有个人祭祀,也有地方官府组织的公祭。牧民们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行人路经敖包,都要下马步行,或拾几块土石添放在敖包上,或献上供品或财物。然后,跪拜敖包,求赐福,保平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