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志人物——杨思敬传

家乡区县: 云南省芒市

杨思敬(1917-1943),字焕南,男,汉族,芒市勐戛镇大新寨人,潞西青年抗日救亡团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抗日作战中不幸被俘,坚贞不屈,壮烈牺牲。

杨思敬生于一个较富裕的家庭,幼年在勐戛上小学,后到龙陵县乡村师范学校、昆明市昆华农业高中读书,毕业后在墨江县担任农科指导员。不久,考入中央航空学校,因体质不适应航校训练,转入重庆警官学校第五期学习。毕业时滇缅公路开通,分配在畹町警察局当巡官,同时兼遮放司署驻畹町办事处主任。

1942年5月初,畹町沦陷,怒江以西被日军侵占,他回到故乡大新寨,看到在国破家亡的危难关头,人民群众无不义愤填膺,同仇敌忾,便决心毁家纾难,拿起武器与侵略者战斗。他说服母亲变卖了一份田产,购买枪支和弹药,并发动群众捐枪捐款,开展抗日游击斗争。当时,不分汉族、傈僳族都有人参加抗日队伍,最初参加的有50多人,在三仙寺石洞中会盟正式成立“潞西青年抗日救亡团”,大家推举他为团长。此后,他带领游击队员,活动在潞西东南部山区,远至龙陵县的勐堆、勐蚌等地。主要是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破坏芒市、勐戛、芒牛坝一带敌人的电话通讯,伏击日军,骚扰敌后和清除汉奸。

1943年2月,他与龙潞游击支队副司令兼潞西设治局长常绍群联络上,抗日救亡团被收编为昆明行营龙潞游击支队第四大队,下辖四个中队,约400余人。杨思敬任大队长。从此,他组织指挥了勐板、八家寨、勐堆、木城坡、背阴山等多次战斗,并配合其他大队夜袭驻象达日军,缴获步枪10多支、轻机枪2挺及日联队长滨口幸雄的指挥刀1把,和日本军旗l面。日军吃了败仗,宪兵队长板口穷凶极恶地宣称要捉拿杨思敬,血洗大新寨。在这情况下,杨思敬一面鼓励游击队员坚持斗争,一面担心乡亲们受连累,连夜赶回大新寨,组织群众转移。他对妻子和其他亲人说:“古来征战几人回,我迟早将为国牺牲,死得其所,不必难过。”日军窜到大新寨,把杨思敬的房子烧了,把其堂兄关押起来。后来,情况越来越紧张,敌人几度调兵围剿游击队,游击队内部也出了叛徒。

1943年5月,日军由芒市、遮放及缅甸的棒线等地出动,分进合击龙潞游击队。杨思敬率第四大队转战到平河一带山区,不慎陷入敌包围圈,激战3个小时,游击队重伤4人,日军伤亡数人,在搜索中杨思敬不幸被俘。日军知道杨思敬在潞西一带颇有声望,于是把他送到遮放司署劝降,并由土司出面“保释”。然而杨思敬不屈不挠,严辞拒绝。日军又把他送到缅甸九谷软禁起来,并派军妓“陪伴”他。

杨思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对酒肉美女无动于衷。最后,日军硬要杨思敬换上日本军服,骑上日本军马,被挟持在队伍里,强迫他上山指出游击队的营地。威胁他如再不合作,便就地处决。杨思敬仍然神色自若,不予理睬。一天,日军押着他经过小街,沿着山崖小路行走,杨思敬突然从马背上纵身跳下崖子,选了一条要么脱险,要么牺牲,决不做亡国奴的道路。他被日军开枪打死。杨思敬为国捐躯,家乡的人们没有忘记他,曾为他建立忠烈祠,其事迹一直流传至今。1987年12月,潞西县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lycia(2015-06-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