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节习俗

家乡区县: 江西省丰城市

 (一)初一开财门

开财门,就是农历“元旦”、今称“春节”的时候第一次打开门户。历书春节的这一日都注有“元旦”开门时刻。据说这是预卜一家一年休咎的关键,人们对此极其慎重,无论贫富,都须事前贴门神、年画、春联、挂签等,把房屋大门打扮一新,迎接新年的来临。同时备好俗称“符盘”的供品和香烛鞭爆,在子夜到初一凌晨的这段时间内,户主必得首先换好衣服,关照子女(主要是男性),然后诚心诚意地于祖宗牌位前摆上供品,燃香烛,烧纸钱,放鞭炮,并于鞭炮声中大开门户,接着率领男性亲属,携带香烛等物,走到村前禾场上,依照历书上注明的大利方向毕恭毕敬地烧香拜揖。段潭地区百姓在这天开财门后,多向东方“拜太阳”,俗称“出方”,之后,返回家中再敬天地,拜祖宗,虔诚地祈求神灵保佑来年全家老幼平安,生财发福。是日三餐食素,如吃发糕、米古、甜果、青菜等,取“清清吉吉”、“甜甜蜜蜜”、“一定发财”之意,又寓卫生于节日之中。1949年以后,“出方”一俗已基本消失,但开财门的习俗仍盛行不衰。

(二)清明“挂青”

清明“挂青”,是清明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重要习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名。是日有扫墓、踏青之俗,凡坟墓皆于此日祭扫。

丰城民间各氏族或宗友,历来都有“清明会”,有会产或田、山、店等,其收入主要用于清明扫墓。届时,清明会均要备办祭品,即鸡、肉、鱼等,叫“符盘”;配备好香、烛、纸、爆竹和纸旗,聚集本族之男性成员同到祖宗基地,摆设祭品、点烛、燃香,铲土培坟,插上三角小白旗或长条白旗于坟堆上;再烧钱化纸,放鞭炮,虔诚拜揖,追念祖宗恩泽,默诉报答意愿。这个时候,长辈一般都会叮嘱晚辈,不要忘记祖辈的葬地所在,说要缅怀死者在生的品德、恩典,并永铭在心。

扫墓拜祭完毕后,到祠堂会餐。是日大部分地区兴吃“水银米古”,即“水银子”野菜的粘米粉做成的米团子。河西圳头一带,昔日各村各姓都有清明祭祖会。是日主管人用会产基金备好祭品,上午组织“男丁”先到无后人的祖坟上进行草吊。下午则各自分别去自家祖坟吊祭。河东段潭一带地区村族各姓祭祖会,是日将会田收入买好祭品,以备扫墓。剩余的钱又照人口分发。有的宗族清明会还会备好猪肉,按学历不同分发:大学生每人三斤肉,中学生二斤,小学生一斤,以示鼓励后生奋发读书。

(三)端午插蒲艾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即农历五月五日,因正值端阳之时故名。始于春秋战国之际,相传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来。是日,丰城城乡家家户户门口插新艾,挂菖蒲。传说艾为旗,故又叫“旗艾”;另说艾枝是刀,蒲为剑,故又叫“蒲剑”或“菖剑”,以示驱妖祛邪,保障平安;又说艾蒿味辣,是日人们采艾插于门口,可禳除毒气。菖蒲,又名“剑水草”,“乃蒲类之昌盛者,故名”。其茎可作香料,有提神、通窍、杀菌之功效,人们习惯每逢端午,挂于门户,以示合家之人健康昌盛之意。

端午之日,有吃粽子、面包子、熟鸡蛋、熟大蒜头,喝雄黄酒以去五毒、挂长命缕、赛龙舟等习俗。河西泉港、董家、圳头一带的村民,端午日喜吃包子、发糕、蒸蒜头,午餐时全家喝雄黄酒,小孩额头和两腮各涂抹一点雄黄酒,胸前挂一个用红绿线编织的小网袋,装上红色染过的蛋,以表吉祥。这一天,亲友之间还会相互走访看望。下午,男女老少穿上新衣后,就去看龙舟赛,享受节日的欢乐;个别地方还有早晚向祖先烧香化纸钱的习俗。河东地区段潭、袁渡一带,各家各户都要在房屋堂前四周、房间、猪、牛栏等地,洒上雄黄酒,消毒驱虫害等,素有“过好春节上半年好,过好端午节下半年好”之说。

(四)中秋祭月

中秋,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端午并称三大传统节日。这一天,丰城民间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之俗。

所谓祭月,属祭祀祖先的又一种形式。是夜月圆之际,每户人家设好案几,并于其上摆好月饼、瓜果等,并将之放置屋堂门前,待月升起,清光照入门户,便燃香祭月,以求家人在外平安,早日完聚,合家团圆。祭月又含祭嫦娥之意。传说嫦娥偷吃升天药,长住月宫,素有永葆青春的能力。故中秋之夜,妇女们为了能与嫦娥一样永葆青春,多会设案,供奉瓜果、糕饼,烧香祭之。在丰城乡间,人们多以月饼、西瓜和柚子为主要供品。是日,将西瓜切成莲花瓣形,供于月下,或雕成牛形,取“西牛望月”之意。有“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开错,瓣刻之如莲花”之说。还把“月”与“饼”连在一起,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次为赏月活动,这是待月东升之时,合家集于院中、楼台上,摆上月饼、柚子,有的还摆芋头、花生等,赏月谈趣,通宵不散,有的孩童则连宵嬉戏。

(五)冬至祭祖

祭祖,是民间传统习俗的一种。祭祖又叫“祭冬”、“拜冬”。形式有两种:一是室外祭奠,二是室内祭奠。

室外祭奠,指的是在祖父、或者父亲的坟墓举行祭奠活动。过程有:先给坟墓添土,俗叫“上土”,传说是给死者的房屋加固,使之不受冷冻,实为防雨水冲击,有“只能冬至日上土,他日不准添坟土”之俗;也有“只能是日竖碑石,他日不能竖墓碑”的说法。添土竖碑后,在墓顶压几张纸线,有的还插上三枝香,并于墓前摆好符盘,点烛、燃香、烧纸、放鞭爆,向祖先默哀拜揖,缅怀功德。

室内祭奠,主要由族长组织在家祠进行。自冬至日头天晚上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由族长立祭,领全族男丁,按辈分长幼、地位尊卑顺序,在鸣爆声中,依次拜祭。大姓族祭奠,要设三牲(猪、羊、鸡)而祭,行三献礼,读祭祖文。由族长、士绅或新科秀才、举人、进士等分担主祭、分献、陪献等,凡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要参加。

两种形式都有会餐之习,有的吃肉炒面,有的设酒席等。张巷一带村族的冬至多在总祠举行,而且分别是冬至日头天晚和次日早上,分两次进行。凡六十岁以上者可吃两餐正酒。七十岁以上老人除此之外,又可以领得猪肉一斤半,八十岁以上的得三斤,九十以上的六斤,百岁老人则特别优厚,可领得一头猪和一只羊,以表尊崇老人之意。白土、袁渡、段潭一带,每逢冬至日,各姓宗祠大门均要打开,在祠堂中摆设事先准备好的三牲,请具有秀才以上功名的人士和族长参加祭祖。由功名最高、官位最高者主祭,按仪式程序团体拜祖。祭事完毕,用膳一餐。同时,是日各户家主上三盅满饭,一敬天地,以求神灵保佑;二敬灶神,以求房屋免遭火灾;三敬祖先,以求子孙兴旺发达。并分别在三处插上三枝香,作三个揖,向祖先祷告,祈求全家福寿康宁。这一天,又是弘扬先祖功德的大好时机。如淘沙槎村、上郊等村的范氏,这天大开堂门,绅士耆老云集,祠堂门上写道:“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一门三进士,半里两翰林”,以彰扬范氏祖先是显官名宦旺族。然后扛着活猪、活羊、敲锣打鼓到始祖“风吹罗带”墓地祭吊,缅怀功德。亦有竖碑碑基不能高于坟堆之俗,又说坟墓不准封项,一旦封了顶的话,则已故之人不能投胎转生等等。是日,又是家家户户男丁“上谱”、死亡男丁“注谱”的重要日子。时至今日,室内祭奠形式渐已消失,室外祭祖活动则仍在进行。

Yun(2014-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