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风情

家乡区县: 内蒙古正蓝旗

      敖包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媒体的传播下已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会》的蒙古民族民歌,更是敖包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宣传热度,红透大江南北。 祭敖包在无际的草原上,时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巨大的石堆,上插有柳枝,此谓神树,神树上插有五颜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鲜艳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唤着远方的牧人,这就是敖包。 敖包,又称“鄂博”、“脑包”、“堆子”、“石堆”、“鼓包”。指的是在自己游牧的区域内,选择一个幽静的地方,用石头堆起的圆形堆。 《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九》云:“鄂博随在皆有……其形圆,其顶尖,颠立方角蒙经旗,其上下则埋哈达一方,粮食五种,银数钱,每年必一祭。”阮葵生《蒙古吉林风土记》云:“垒石象山冢,悬帛以致祷,报赛则植木表,谓之鄂博,过者无敢犯”。敖包,在蒙古牧人看来是神圣之所在。

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
      在内蒙古草原上旅行,常常见到辽阔的原野上筑有单个或成群的“石堆子”,形似“土碉堡”,这就是蒙古族的敖包,系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在山石多的地区,敖包多用石头堆成。在没有石头的地方,敖包多用沙土堆成,四周用柳条围起。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 祭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敖包内常埋有佛像或金属利箭之物。 最初,敖包被用作草原上的路标或地界标志,久而久之,被牧民们视为出门行路的安全之神,成为一个地方的保护神。据传,当年成吉思汗每次出征之前,第一件大事便是去祭敖包,以祈作战凯旋。之后,又把作战有功或英勇牺牲的将士,也列入祭祀内容。祭敖包,有个人祭祀,也有地方官府组织的公祭。牧民们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行人路经敖包,都要下马步行,或拾几块土石添放在敖包上,或献上供品或财物。然后,跪拜敖包,求赐福,保平安。敖包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媒体的传播下已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会》的蒙古民族民歌,更是敖包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宣传热度,红透大江南北。 祭敖包在无际的草原上,时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巨大的石堆,上插有柳枝,此谓神树,神树上插有五颜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鲜艳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唤着远方的牧人,这就是敖包。 敖包,又称“鄂博”、“脑包”、“堆子”、“石堆”、“鼓包”。指的是在自己游牧的区域内,选择一个幽静的地方,用石头堆起的圆形堆。 《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九》云:“鄂博随在皆有……其形圆,其顶尖,颠立方角蒙经旗,其上下则埋哈达一方,粮食五种,银数钱,每年必一祭。”阮葵生《蒙古吉林风土记》云:“垒石象山冢,悬帛以致祷,报赛则植木表,谓之鄂博,过者无敢犯”。敖包,在蒙古牧人看来是神圣之所在。

Xntg99330(2015-06-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