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中钧中学名字的由来:
郑中钧(1914-1977),郑景贵,20岁时应伯父(郑景贵孙)的要求协理香港企业而停学,任广海记物业公司司库,后升为总经理,伯父去世时立下遗嘱让他担任广海记永远经理。
抗战胜利后与友人合股经营新的士车行和华昌隆士多公司等企业。40年代后期,任旅广增城商会会长及香港中华总尚会委员。热心公益事业,曾连任香港北角街坊福利会理事长20年,任内建成一幢六层楼会址。60年代迁居,仍任永远会长。又被推选为各区街坊联合总会副主席、南华体育会永远名誉会长。50年代任香港儿童安置所三届主席、两届会长专门从事收养、教育流浪儿童的工作,因此而多次获得奖牌、奖状。1949年后,发起建立旅港增城同乡会,因热心捐资出力而德高望重,至1972年,17次换届而长期被选为理事会成员、先后任三届理事长。1972至75年,任同乡会有限公司副会长,后被推举为永远荣誉会长。1963年创办政府津贴学校,为增城子弟提供学习场所,被任为校董会主席。该校扩展至30个教学班,1500多人。中钧去世后,其夫人郑黄月芳及后代,继承中钧遗志,捐资给家乡。在荔城建成郑中钧中学,1990年落成。
增城市郑中钧中学位于增城市区教育路,创办于1988年,临增江河畔,居松子山上,毗邻市体育广场,环境幽雅,风景秀丽。学校教学场室齐全,设备先进,教学电脑室3个,多媒体教学室3个,电子阅览室1个,课室全部教安装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现有教职工130多人,其中高级教师36人,一级教师50多人,市学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一批;教学班30个,学生1600多人。
学校自创办以来,郑中钧中学中学迄今已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的发展历程。在增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校师生继往开来的励精图治,依托社会各届人士竭诚的大力支持,郑中钧中学稳步持续发展,办学设施齐全,配置基本现代化,成为一所拥有30个教学班1800余名师生办学规模的省一级高中。为适应党和国家“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伟大战略,我校集思广益,调整和确定了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培养模式。郑中钧中学秉承“人文修德,德才臻善”的办学理念和 “乐教趣学,弱蓄优进”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围绕“校风正、质量高、环境美、精品化”的办学目标,以“抓管理、树形象、保质量、促发展”为工作思路,以“抓学习、抓落实、抓规范、抓教研、出成绩”为工作重点,一方面以德育工作为根本,加强校风建设,实施德育品牌工程,开展创建德育品牌学校活动;另一方面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大力倡导质量意识,不断深化“精品战略”和“品牌工程”建设,强化办学特色。确保优秀生,争取希望生,培养特色生,鼓励后进生,争取实现人人升学,个个成才。这是我校的培养目标。
郑中钧中学办学时间不长,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先后获得了省、广州市和增城市的奖励有:广东省侨资学校办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无吸烟学校”,广州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广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单位和模范单位,广州市“推普”工作先进单位,广州市体育工作先进学校,增城市先进单位,增城市教育书育人先进单位,增城市首批文明校园,增城市业余训练先进单位;学校也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和创建“书香校园”的学习型学校实验基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