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连城与凤凰城 折叠
在城东北5公里金鱼河北岸,沿土岗而筑12处城,连绵10余里形势弯环,连绵不绝,今人称之为十二连城。经考古勘察鉴定,是人工夯筑而成,城为春秋战国时人工修建。从城蜿蜒曲折的走向、连绵10余里的长度判断,它不像是一座城邑的城墙,可能是用于防御的边墙,即长城。从历史记载和地理位置考察,十二连城可能是战国时代的魏国长城。当地人们见断断续续的12段墙体,把它叫“十二连城”。民间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春秋时期的子产治理郑国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他关心人民疾苦。他生不占民利,死不占民地,死后让儿子葬他于陉山顶上的石头堆里。老百姓对子产的死非常悲恸,男女老少含泪捧土为子产建台立祠。地点在今增福庙乡高庙郭村东,那里相传为子产观兵处。子产台为圆形高台,围约100米,高约20米,平地突起,形势高峻。其顶建子产祠,可蹑百级而上。因祠建于拔地而起的高阜上,俗称高庙。民众的虔诚精神感动了黎山老母,这位天神也要为建台贡献一份力量。老母用黄布袋背了一袋子土送到产台上,然后沿金鱼河慢慢离去。她边走边抖袋子,把残留的土撒在走过的路上。次日天一亮,子产台竟长成了一座巍峨的土山,撒落的残土成了逶迤十余里的“十二连城”。子产台北鱼河南有紫禁城与十二连城相对,附近还有凤凰台。东5里今官亭乡孟寨村有古城一座,传为汉代西凤凰城,那里是春秋时长葛邑旧址。今县城东北13公里大墙周乡和尚杨村南东凤岗上有凤凰城,即东凤凰城。
近年来,佛耳岗水库充分发挥平原中型水库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按照《国家水利风景区标准》积极参与创建。一是对大坝、泄洪闸除险加固,提高防洪标准。二是对水库进行园林化建设,绿化美化水利工程占地300多亩。三是利用水面资源,增设游船。四是对周边古迹进行开发,先后修建和完善了千年古刹铁佛寺、敬渡口遗址、古社柏等人文景观。已基本形成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水景观、水文化、水生态特色。据统计,年接待游人达到5万多人次,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批钓鱼爱好者和游客,成为本土旅游新的热点之一。
和尚桥的传说和尚桥位于长葛市区东南部的清溢河上。和尚桥的名气,并非因为桥本身有什么特殊之处。论年代,并不久远,论结构,也是很一般的石拱桥,且并不建在大江大河上。它的名气,皆因附会到它身上的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女人,有一个风流和尚,还有一个聪明的孩子。女人的丈夫久病卧床,女人便请来一位和尚,来为自己的丈夫诵经消灾。那个和尚平时就住在村外的山上,山上有一座庙,山下有一条河。一来二去,这个女人就与和尚相爱了,而那位不幸的丈夫却在不久之后死去了。丈夫死后,女人每到夜深人静时分都会离开村子,涉水过河,到山上的寺庙里与和尚同床共枕,在天亮之前再回到儿子身边。这件事村子里无人不知,其中甚至包括她自己的儿子。不过,儿子虽然洞悉了母亲的私情,却从未与母亲谈论过此事。因为在中国,长辈可以对儿子的爱情横加干涉,儿子对于长辈的感情却无权过问。
多年之后,儿子长大成人,赴京赶考,并成了一名手中掌握了生杀大权的官员。很多村民都认为,和尚活不成了,做儿子的肯定会杀死和尚为父报仇。但出乎人们预料的是,儿子不但没有这么做,反而拨款在那条河上修了一座石桥,名义上是为了方便村民来往于河流两岸,实际上是为了孝顺母亲,方便母亲与和尚见面。那些行走在石桥上的人,对此当然心知肚明,只是从来没有人把此事挑破。过了一些年,母亲死去了,儿子从京城返乡奔丧。村民们认为,有感于和尚多年来对母亲的照顾,儿子大概会将和尚带到京城,让和尚安度晚年。然而,又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办完母亲的丧事之后,儿子随便找了个借口便将那位和尚杀掉了。后来,有人在石桥上留下了一副对联:修石桥为母行孝,杀和尚为父报仇。从此,人们便把那座石桥称为“和尚桥”。
关于这座桥,民国十九年(1930年)《长葛县志》载:“在县西南15里(原县治在今老城镇),为邑冲要。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知县蔡绍先创建,因昔有和尚募化,原名和尚桥。万历十年(1582年)乡民李惟臣,谢科募资重修于上流,改名济众桥,两旁石栏石荀俱用铁扣,有碑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知县刘涛奉分宪沈公(沈全,江苏华亭县人,顺治进士,时任巡宪之职)捐俸倡众重修,建河伯庙于北岸,并建沈公祠,有碑记。”
从这些记载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明万历十年之前,这座桥就叫“和尚桥”,是因为“和尚募化”而得名。万历十年后,改名的原因不得而知,想必那时已有了上述的附会,“乡民”感到不雅而改之。自改名迄今,已有400多年,知桥名曰:“济众”者甚少,反倒是“和尚桥”越叫越响,以至于后来京广铁路上所设的这一站站名就叫“和尚桥”,现在的长葛市区近郊所设镇的镇名也叫“和尚桥”。
其实,和尚募化而修桥,在过去是常见之事。据说,全国叫做“和尚桥”的桥有17座之多。这个附会的传说,究竟起自何地何时,恐怕很难考究。是因桥演义出来的故事,还是故事附会在桥上,这也很难说清。其实在封建社会里发生这样的故事,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那悲剧完全是一个社会的悲剧。长葛的和尚桥,只是许多普普通通的和尚桥中的一座,那故事也并非这座桥的“专利”。“和尚桥”之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话题,是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的人文现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