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自产石。上天眷顾她,独赐予她珍贵稀有的馈赠—墨玉石。墨玉色重质腻,纹理细致,漆黑如墨,光洁可爱,极负盛名,素为治砚、刀工之上佳珍料,古人将其与钻石、宝石、彩石并称为“贵美石”。富平古称频阳,属秦地。县志记载:“县北产矿石,诸郡县采者群至,可携字、琢磨,称墨玉。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人与石的关系源远流长,远古时期当我们的先祖努力用石敲砸,随声而生的明亮火花,开启了人类探索混沌未知世界的无穷智慧。“起笔、顿笔、斜上拉笔、回锋”,富平县城车站小学三年级的书法课上,老师不厌其烦地对孩子们一遍遍念道,对于一个个稚气未退满目纯真,脸上还抹有墨汁的孩子们来说,中国书法无疑是在开启他们认知结构美、形体美、韵律美的智慧,而使这种美达到登峰造极的人,是学习中国书法不可不知不可回避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等人,颜真卿书法壮观凝重、雄浑豪壮、深沉稳健,塑造了书法艺术的阳刚之美,人称“颜筋”。柳公权书法字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柳骨”闻名。欧阳洵书法法度森严,寓动于静,寓险于平,他们的墨宝真迹是中国书法的明耀神珠,是千金难求的神贴法宝。在回味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给人带来的喜悦时,更是敬佩文字的力量,是文字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秦始皇一个重大功绩就是统一了文字,秦始皇在峄山登高眺远,激情满怀,要将丰功伟绩遗传后世,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始成秦《峄山刻石》。富平古属京畿之地,县城南去百余里,即是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的长安城—西安市,有人说中国文化是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树的根在西安。当清晨的第一丝阳光撒落在这个城市,钟楼的钟声迎着朝阳又一次撞响,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又开始了每天的工作,同样西安美术学校的莘莘学子也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学习。碑林博物馆开馆迎接参观游览的人群,《峄山刻石》、颜真卿书写的《唐多宝塔感应碑》,柳公权书写的《唐玄宗秘塔碑》欧阳询书写的《黄甫诞碑》件件堪称镇馆之宝,件件艺术瑰宝历经千年就静静伫立在博物馆内。西安碑林博物馆荟萃了自秦汉以来几乎所有朝代的书法石刻代表作品,汇聚了中华民族最优秀、最传统、最灿烂的文化,翰墨之海,石刻之林,宏篇巨制,足以令人敬仰敬谒。惊叹之余,讲解员告之,碑林文物碑石百分之八十以上均出自富平墨玉,十之七八成碑石均系富平石匠刻制,碑林无论是碑石刻制,还是名碑修复,首选富平原材,富平技工。
富平是西安碑林的发源地,没有富平墨玉,就没有西安碑林。在清晨里的西安美术学院,在这个曾经走过有“中国梵高”之称的石鲁、黄土画派创始人赵望云的艺术殿堂,学院的人工湖畔三三两两学子,手执画笔,目不转睛地仔细端祥素描着一桩桩拴马桩,拴马桩的石狮可爱至极,或蹲、或立、或怒、或喜,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还有数不胜数,数也数不清的石磨、栓马桩、石门墩、石头槽子散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这些都是旧时民间生活中常见之物,艺术来源自生活,石鲁之所以艺术造诣深厚,源于他的艺术思想“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在这些正在作画未来的“石鲁、赵望云”眼里,这些石头是学校的魂魄,是学校的根。而这些石头的根又在那呢?在-----富平。
中国拴马桩、上马石的根在陕西富平。此时此刻,心潮翻涌,激荡不已,北山啊!你那苍凉的胸膛温柔有力的臂膀擎起了中国文化的魂魄,刻字为魂,化美为魄,满身干崮,身形拙陋,却无处不在舞动灵秀,大美至极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