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兴盛,使商业和水陆交通运输业都十分繁忙,同时也带动了手工业作坊的发展。其主要行业有粮食加工如整米、榨油、豆作酥食、酱园等;棉花加工有轧花、弹花、纺线、织布、踹(音chuai,踩的意思)染等;从事金属制品加工有金、银、铜、铁、锡、冰铁(即白铁)铸造等;此外还有生产草编、香炉、方斗纸、棕麻绳等作坊,镇上的行业多达50种,产品达数百种。
这里的手工业作坊汇集如云。有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浙江省绍兴人蔡光知在董市制作豆腐、开办酱园后发展酥食加工的“松兰信”酥食酱园作坊。咸丰十年(1860年)其子蔡保连创品牌“松兰信”,从业人员达100人以上,产酥食70多个品种,民国二十年(1931)以后,又以“松兰”为总店发展“胜记”、“德记”、“信记”等3个分店。有“董市一条街,尽是松兰斋”之称,其“松兰”牌白酥糖,月饼销往江口、沙市、重庆等地,颇为抢手。解放后,1954年“松兰”与“万元玉”联营生产,1956年成立公私合营董市酥食加工厂,归口供销社。1966年10月取消公积合营改称“枝江县副食品公司副食加工厂”,厂址迁往县城关。1980年3月升格为“枝江县食品厂加工厂”;有祥泰榨坊。厂房在董市矶头东侧,已无遗迹。经营门面在老正街2号。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何礼济在董市办起了榨坊,后转手给“正和义”,民国二十七年(1938)又转归李铭三经营,牌名为“祥泰榨坊”。主要榨棉油、菜油和少量麻油。1940年创日产300斤麻油的记录,当时有工人20人,榨筒2个,碾砣1付,水牛5头,石磨5副,蒸炒锅3口,一直经营到1950年;有金大兴银坊,老正街59号。经营至民国三十八年止,为董市5家银坊之一。以来料加工为主,兼制成品出售,品种有耳环、戒指、手镯、项链妇女配饰等;有李传喜铜匠铺,在老正街36号。其经营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至解放。带其女为徒,以来料加工为主,也串乡销售。主要产品有:茶盘、脸盆、烟嘴、提环、勺、瓢、锁匙等;有罗信记房屋,在饶家巷、马永发隔壁。现日化厂的前身豆作社,于1954出租佃其房200平方米成立合作社豆作组。存石磨10副,牲口9头,榨架4套;有协成纺织厂,据清同治五年(1866年)《枝江县志》载:“夜半机杼之声与纺车轧轧相闻,贾人多于董市、江口买花入川,呼为楚棉,布匹如之”。协成纺织厂是民国十四年董市开办的三家纺织厂之一,后将门面改为“鲁永泰”绸缎铺;此外,还有刘长兴染坊,老正街46号,民国二十八年有染缸33口,年染青灰色布1.4万匹,产值达6万余元;刘必善踹(音chuai,踩的意思)坊,老正街190号;史高先匹头绸缎铺,老正街47号。
这里的金融业、商业店铺相当繁荣。金融业有“美孚”洋行,在老正街80号。董市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埠,与“美孚”洋行美国人联办,美元铺底进货,中方经营人张先义;有“同大”洋行或“同大成”洋行,在老正街80号。由张运生经营,生意红火,仅民国二十二年销售洋(煤)油就达160吨之多;还有“亚细亚”洋行,在老正街100号,由黄西洲经营煤油(英国有股份)。“长德福”布庄,老正街129号。商业店铺有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时道三继承父业开的布庄,所创牌号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达茂联、达茂明花行。在老正街上街,民国八年,货物流转,已具有千担棉花的规模。有春茂义、春茂和中药店,在老正街上街,由张姓开办;有“同顺”杂货店,老正街上街,李同顺开办;有黄锡能杂货铺,老正街188号;有闫保良米行,在老街184号。
位于董市古镇的水府庙始建于明朝,由董市镇108家商号捐资修建,供奉水神艄公,目前已是湖北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艄公助朱元璋灭陈友谅,朱元璋下诏沿江建庙祭祀。董市水府庙有《后汉掌军中郎将董幼宰故里》题记。近年来,这一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刹水府庙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香火鼎盛,成为董市古镇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长期以来,董市人民一直非常重视传统居民、历史街区的原貌保存。目前,枝江市委、市政府和文化部门正着手斥资维修古镇,决心为该镇向国家申报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镇”而积极做好工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