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洞位于陇南武都区达角弓乡陈家坝境内,其所在之地仙人崖,是一座林木荫翳,奇石遍布,云雾绕绕,宛若仙境的山峰。朝阳洞坐西向东,每当朝阳初升,有阳光射入洞内,故名,又因传说明代,有一老禅“卧化”于洞中,成仙而去,称为“朝阳仙洞”。 1.2 来源 明成化十六年所刻的“明故大禅知端竹大士省告脱化碑记”记载:“盖大士乃陕西西安府咸阳县白良村人氏,苏敬次男。天顺七年正月内,本县石佛寺出家,受礼大恩师喇嘛金敦领占为师。成化元年四月内削发为僧。番数十五年云游阶州……时十六年正月十五人禅,三月十五出禅。本月二十五日早辞别众增登仙洞崖,日正良时无病脱化。二十六日门徒皆知,众赴仙境,而僧俗来吊者千余人。”大善士端竹在洞中坐化,遗体保留至今,俗称“睡仙”,故洞所在崖称仙人崖,洞又称“朝阳仙洞”。相传,洞窟始凿于唐代。有大小洞窟26窟,塑像百余尊。窟壁有大量壁画和游人题留,洞前有楼阁,凉亭等建筑。近年来“睡仙”和百余尊塑像及崖前建筑大部分修复,面貌焕然一新。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武都城,沿甘川公路西行40公里,过白龙江铁索桥,穿村庄,越田野,即到洞前的白杨林。一颗颗粗壮的杨树挺拔直立。沿林中小径拾阶而上,可见两株巨大的青杨,像老人一样,端坐路旁。这是植于明代的两株古树,已有500多年,高40多米, 6方可合抱。繁茂的枝杈上有4鸟巢,常年栖息着4对稀有珍禽哇乌鸟,每日晨暮嬉戏枝头。此鸟形若灰鹤,世界仅存200多只,因此,游人无不以一睹此鸟为快。小径曲折盘旋,转折数次,即到一大洞前。洞口高3米,宽2米,前有斗拱飞檐的崖前建筑,这便是“朝阳洞”。进洞后蜿蜒上行10余步便出头。右傍两窟,泥塑彩画,细腻生动。雕花门旁,是集句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书法文意与洞前幽雅的环境浑然融为一体,给人以独特的幽静之感和无限的惬意。再过一洞,便入“卧仙宫”,即端竹善士坐化之处。打开门,供桌后是两对精致的雕花门,门上龙凤飞舞。推开这第二道门,只见龙床之上卧仙头北脚南,一手托面,一腿微收,神态自若,安然酣睡。内洞正面是丹凤朝阳壁画。每当朝阳升起, 3米多深的洞内洒满阳光,金碧辉煌。洞内左侧石崖上嵌有几通石碑,其中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所刻《明故大禅知端竹大士省告脱化碑记》,高0.8米,宽0.5米,记述了善士家世及其出家、入禅和坐化经过及徒众凭吊纪念情状。出“卧仙宫”向前数米,是“观鹤楼”。楼有上下两层,飞檐下悬挂着几只风铃,江风吹动,铃声不绝于耳。楼后有一窟,称为“圣母殿”,内有9尊塑像,有正襟危坐者,有执笔聆听者,有怀抱婴儿者等等,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出“观鹤楼”,上行30余阶,向右拐,依崖而建的亭内,又各有一窟,分别为“玉皇殿”和“药王殿”。向右进洞,过一窟,又是一洞,这样洞洞相连,走来转去,接连过数洞,直至最高洞窟。从崖壁窗口下看,稻田碧绿,村舍交错,蔼蔼烟树间,飞鸟点点上下飞翔。 近年,朝阳洞经过绿化、修整,现已辟为武都的旅游胜地,每年都要接待数万名外地游客和附近村庄的善男信女到此游览。 明成化十六年所刻的“明故大禅知端竹大士省告脱化碑记”记载:“盖大士乃陕西西安府咸阳县白良村人氏,苏敬次男。天顺七年正月内,本县石佛寺出家,受礼大恩师喇嘛金敦领占为师。成化元年四月内削发为僧。番数十五年云游阶州……时十六年正月十五人禅,三月十五出禅。本月二十五日早辞别众增登仙洞崖,日正良时无病脱化。二十六日门徒皆知,众赴仙境,而僧俗来吊者千余人。”大善士端竹在洞中坐化,遗体保留至今,俗称“睡仙”,故洞所在崖称仙人崖,洞又称“朝阳仙洞”。相传,洞窟始凿于唐代。有大小洞窟26窟,塑像百余尊。窟壁有大量壁画和游人题留,洞前有楼阁,凉亭等建筑。近年来“睡仙”和百余尊塑像及崖前建筑大部分修复,面貌焕然一新。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2A级旅游景区。 该处自然风光险秀,飞檐斗拱艺巧精雕的古建筑群,龛在悬崖峭壁的半山腰,很是惊险独特。洞前风景林中两株前年古青杨树,栖息着珍禽仙鹤,更使洞窟显得神秘幽静。 武都城出发,沿甘川公路西行40公里,即到达角弓乡陈家坝铁索桥,过桥约一华里,便是古阶州八景之一的武都名胜朝阳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