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特色
五大道的原住户洋人很少,基本上是中国房主,他们不懂得西方建筑的风格,于是就随心所欲地去删减与添加,这反而给建筑师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起解放北路那些正矩的西方建筑,五大道的洋楼要随意得多了。
另外五大道建筑的私秘性构成深遂和幽静的氛围。这种心理外化在五大道的环境形象上。房屋的尺度宜人,倾向低矮,没有高楼;隔院临街,院中花木掩住里边的楼窗。顶紧要的是,院墙全是实墙,很少使用栏杆。其中民园大楼的方孔式围墙,它采用百叶窗的原理,看似透孔透光,实际上从外边根本不可能对院内一览无余,这就适应了房主人深居与私秘的心理。[2]
旅游事项
旅游时间
五大道最佳旅游时间是5月到11月,特别是秋季,树木藤蔓颜色变化后。
最佳线路
五大道异国风情区最佳旅游线路为:河北路与成都道交口——重庆道——常德道——大理道——新华路——马场道——睦南道——香港路——重庆道——南海路——河北路。
天津地铁1号线 小白楼站
观光马车
沿途经过的名人故居分别为:民国总统徐世昌、曹锟旧居,潘复、顾维钧、张绍曾、龚心湛、颜惠庆、朱启钤等六任民国内阁总理旧居及庆王府等。
名人故居
载振故居
天津庆王府是庆亲王奕劻长子,乾隆帝玄孙,正红旗总族长,农工商部尚书载振在天津的故居。建于1923年,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的香港道(今和平区重庆道55号),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庆王府始建于1922年,原为清末太监大总管小德张亲自设计、督建的私宅,在原英租界列为华人楼房之冠。后被清室第四代庆亲王载振购得并举家居住于此,因而得名“庆王府”。庆王府占地面积4327平方米,建筑面积5922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二层(设有地下室)内天井围合式建筑。整体建筑适应当时的西化生活,更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是五大道洋楼之中西风东渐的典型建筑。 解放后,这座昔日的王府先后成为中苏友好协会天津分会、天津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天津市外经贸委、天津市商务委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的办公地点。2011年5月,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依据“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修旧如故、安全适用、有机更新”的原则,历时近一年完成了庆王府的整修工作。
张学良故居
张学良,字汉卿,辽宁省海城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东北讲武学堂毕业,历任旅、师、军长,军团司令、东北保安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北平绥靖主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西北“剿匪”总司令等职。1936年张学良与西北军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双十二(193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全民抗战基础。
张学良位于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78号(距瓷房子50米,近滨江道)的故居有前后两幢砖木结构楼房,前楼建于1921年,为三层带地下室;后楼为二层,建于1926年。两幢共有楼房42间,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01.6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495市亩。
张学良故居风景(二)(18张)
该所建筑造型豪华、美观、大方。前楼正面二、三层设有屋顶平台;室内宽大考究,内部楼梯、地板、门窗等均采用菲律宾木料;卫生设备具全,院内广植草坪。
该楼以张寿懿(张作霖五夫人)名义购自法国领事馆。1949年后张寿懿去香港,由其子张学铨管理出租。1956年进行私房改造后由国家经营,1960年改按公产掌管。
旧宅
旧宅是顾维钧在天津的故居。建于1927年,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的威灵顿道(今和平区河北路267号),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现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天津市委员会所在地。
顾维钧旧宅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为三层带地下室砖木结构楼房,共有45间楼房,2间平房。建筑平面布局规整,红瓦坡顶屋面,外立面为红砖清水墙面并砌筑拱券等花样。旧宅室内装修讲究,木地板、木楼梯等保存较好,并设有双槽玻璃窗。旧宅二楼和三楼设有平台,院内种有各种花木。
胡佛旧居
胡佛旧居是是美国第31任总统在天津的旧居,位于马场道原重庆道小学校址内,有一座楼就是胡佛在天津的旧居[3] 。
胡佛旧居应该是原重庆道小学西楼。这座小楼为英格兰别墅式建筑,砖木结构,主体两层楼房,局部三层并带有地下室。楼房带有宽敞的后院,总建筑面积约3345平方米。这座建筑外表醒目,用红砖青砖分层砌筑,有拱形门洞和拱形大窗。一层入门上台阶后有一个大休息台通进楼内,两侧有瓶状透视矮墙。资料记载,至1942年前,这座楼作为民居,居住着六户市民。1942年后曾一度作为学校宿舍、小学教室等。
如今,重庆道小学整体迁址,原校址已经作为二十中学的部分操场。记者到二十中学采访的时候,一位老师用手指着操场旁一排高高的铁架子告诉记者:“大概那个位置就是原先的重庆道小学。”而那些铁架子下面,大概就是胡佛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吧。
伯苓故居
伯苓故居是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等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住宅,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的新加坡道(Singapore Road)39号(今和平区大理道87号)。
张伯苓故居始建于1920年代中叶,是砖木结构的三层英式别墅,机砖墙身,多坡式瓦顶,属于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室内装潢均为菲律宾原产的木制地板、门窗和楼梯,并配有巴洛克式壁炉。房屋前后有宽敞的庭院。张伯苓夫妇于1950年9月15日从北京回到天津,租住于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