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山两塔”之“两塔”

家乡区县: 福建省鼓楼区

乌塔

三山两塔[1]

乌塔位于福州市内乌石山东麓,与于山白塔遥遥相对,原名 “崇妙保圣坚牢塔”。它的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公元七九九年) 所建“净光塔”。唐乾符六年(公元八七九年)被毁。闽永隆三 年(公元九四一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方到七层,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塔为八角七层,通高三十五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四十六尊。四层、五层、七层,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记和祈福题名碑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重修加固,可以登临,九十年代又经修缮,已焕然一新。

乌塔,与东面于山的"白塔"构成福州著名的"三山两塔"中的"两塔",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乌塔所在的乌山也是福州著名的风景区,有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塔会馆、慈善堂、邓拓故居、林枝春故居等。

白塔

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

传说在辟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所以取名定光塔。初建时塔内砌砖轴,外环木构楼阁,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层砖心木塔。每层的斗栱、云楣、栋梁、栏杆都经过精雕细刻,塔壁和门扉还绘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 年),塔被雷火焚毁。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时,改为七层八角砖塔,高41米。因为外面涂上白灰层,故称白塔。由塔内旋梯攀援登顶,可鸟瞰榕城景 色。从定光塔寺大殿东边石径,可以登上于山第一峰补山。山腰有一方形的万象亭,亭畔岩石盘立,重叠成趣。椅栏西望,乌山耸翠,古塔峭拔。南宋词人辛弃疾在 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时,重阳登九仙山,有《西江月》一词:“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能得几多愁,只有黄花依旧。 ”

法雨堂:在白塔的正南方有一座由青石盘龙大柱撑起的庙宇,人称“法雨堂”,曾是和尚打坐诵经做功课的地方。相传,古时福州干旱,有和尚义收在此积薪自焚祈雨。他的举动感动了主海龙王,偷出东海龙王的令箭为福州普降及时雨。后人感恩在此建了“法雨堂”,塑其断臂金身。

戚公祠:从“法雨堂”向东,便进入戚公祠风景区。它是于山文化景观之精华,可以说,不游戚公祠,不算到于山。依山而筑,小巧玲珑的戚公祠厅、平远台、补山精舍、醉石亭影影绰绰地散布在古榕和白玉兰树丛中。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抗倭东征得胜,福州老百姓在这里设宴庆功。酒后的戚继光曾在一块形同巨榻的平石上酣睡一阵,后人在此勒“醉石”二字,并建“醉石亭”以纪念。

平远台:戚公祠南尚有保守完好的平远台,那是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等人兴建的。八一三事变之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十九路军从上海退到福建参加“剿共”。在共产党人的引导下,蔡廷锴等人在于山“补山精舍”策划了“闽变”会议,成立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位于榕寿岩旁的“补山精舍”,原是白塔寺和尚接待达官贵人大施主的地方,因其小巧玲珑而得名。蔡廷锴看上它地势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便作为“闽变”的指挥部。

博物馆:从戚公祠景区东门出来,经廊然台、九仙洞、炼丹井,可望于山之鳌顶峰。在揽鳌亭下有大士殿、护国寺和西龙庵一群古建筑。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的革命军前敌指挥部和总攻阵地便设立在这里,如今被辟为福州市博物馆。

 

绿茶,(2014-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