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北仑区芦渎中学创建于1985年7月,位于浙东穿山半岛的芦江河畔。且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柴桥公输殿观音阁之东曾设有芦渎学堂而闻名,为继承这一已成历史的地域文化,故命名为芦渎中学。生源始由原柴桥初级中学和设在山门、穿山、后所、洪溪4所完小戴帽初中并入。 1984年柴桥镇党政、教育系统领导张才玲、柯信泉、於幼芬及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焦雨亭等老先生组成芦渎中学筹建办公室,筹集资金42.38万元(镇海县教育局拨款10万元,镇政府23万元,邻村6.4万元,焦雨亭、方子勤、李菊卿等捐资2.98万元),1985年7月建成1534平方米首幢教学楼。1986年港胞沈炳麟捐资16.6万元,区教育局和镇政府拨款5万元,建庆同教学楼。竖年秋,筹资5.4万元建学生宿舍楼。1991年10月,港胞李坤捐资30万元在芦江河南岸建国生楼。1992年李再捐42万元,镇政府拨款35万元,区教委10万元,建国生桥、国生图书楼。国生桥使分布在芦江河南北两岸校园连成一体。
2008年9月,芦渎中学喜迁新校。新校占地面积达83.8亩,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投资七千多万元。学校共设四十八个普通教室、八个专业教室、四个实验室,图书科技楼、体艺馆、体育场及其他附属设施,设计新颖,环境优美,堪称北仑东部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学校共有24个教学班,近900名学生,80余位教职工。
建校二十七年来,学校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努力开创教育新路,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学校巧设各种活动载体,开展“争章夺星”文明学生、文明班集体评比活动和“明礼一代人”“诚信一代人”活动、社会定点服务等活动,并形成了“三系列”(个性教育系列、校园文化系列、社会实践系列)、“四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五校”(法制学校、家长学校、党知识前期教育培训学校、团校、少年军校)的德育教育有效形式,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校园文明之风日益浓厚。学校先后荣获“宁波市中小学德育先进集体”、“宁波市军警民共建工作先进集体”、“宁波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宁波市先进团委”、“北仑区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创新学校管理,民主办学体系逐渐形成,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坚持科研引领,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课改的纵深发展;打造名师工程,健全教师自培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发校本课程,构建特色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曾先后荣获“浙江省农村示范初中”、“浙江省科研兴校200强”、“宁波市基础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宁波市校务公开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北仑教育走上了均衡、优质、高效发展之路,给我们农村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如何利用这大好的教育环境,面向全体学生,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工作的重心。为能更有效地开展“轻负高质”的研究,学校拓展了“五主·五环”课堂教学策略的内涵,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又结合本校特点,推行以“研习稿”为载体,实行“教研学”三合一的课堂教学改革,从根本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力求走出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教改新路。
新芦中,新发展。学校将以人为本,以师生的发展为本,围绕“提内涵、创特色、争一流”的学校发展目标,“以文化育人、科研轻负”为落脚点,以“至诚、至勤”为铭,精细管理,真抓实干,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发展,一切为了师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