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大众创业的舆论氛围让微商群体得以蔓延开来。这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群体:一方面,消费者能从中淘到便宜货;但另一方面,产品质量和朋友圈的满屏广告让人怎么也爱不起来。
“又要失去一个朋友了。”家住瑞联路的张先生又一次对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下了狠手,一位新晋的面膜代理朋友无情地被拉进黑名单。张先生粗略算了一下,从化妆品到奶粉、衣服、面膜,黑名单里已经有十多个。
微商,是这两年大众创业热潮中涌现最快的群体。而“互联网 ”的飞扬,让电商大军更加拥有充足的底气。微商群体的壮大,也无形中让街边实体的微店、精品店感到阵阵寒意。全民微商时代,思考突围的或许不是微信圈的代理商,而是“中枪”的实体店商。
而今,说起微商,更多的人透露出的还是无奈:想留不能留,只剩下离歌。
“微商”为何成了“危商” 微商代理也不是那么好做
微商既是熟人生意,也在被熟人边缘化。
“现在我的朋友圈里刷一次就能看见有关化妆品、代购的宣传推广。如此高频率的占有,能收取广告费吗?”对于自己朋友圈内泛滥成灾的微商朋友,市民周女士显得很无奈,朋友圈买的东西,出了问题成了茶壶里煮饺子,有苦说不出。“大多数微商都是熟人,有时候只是问一下价格,对方就会非常热情地向你推销产品,不买反而不好意思。”不过,周女士也表示,微商的存在确实给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其中不乏质优价廉产品。
对于又爱又恨的微商来说,不少消费者认为不能一棍子打死,只是现在鱼龙混杂,确实应该好好整理净化。本刊记者的一名张姓朋友就是一位新晋不久的微商代言人,对于看似红火的市场,张女士坦言:微商代理并不是想的那么简单容易。
“代理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从厂家批发囤货,批发价便宜但风险大;另一种是做个‘推销员’,省时省力但提成低。”张女士表示,微商销售的产品在专柜中很难寻觅到,但售价其实并不便宜。刨除层层代理,最终自己到手的利润其实并不算高。由于产品缺乏知名度,销售主要是靠亲戚朋友撑着,还搭进去不少时间和精力。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表示,大多微商并没有一手货源,而是通过层层代理进货,货源中掺杂不少“水分”。以化妆品为代表的微商乱象,正在扰乱正常的市场。大众创业时代的来临,今后会是一个“买人人,卖人人”的商业形态,每个人从自媒体再向自销售发展,希望电商特别是微商在其前进发展的道路上,别再无序发展了。
“电商”冲击 “店商” 出路在哪儿
实体店祭出文化“盾牌”
“电商”、“微商”的双重冲击,让越来越多的“店商”们感到生存压力,而商业综合体的兴起,又进一步吸纳了人气,让开一家沿街小店来创业的想法实施起来变得越来越困难。“店商”们还有什么可以依托的优势呢?单一的零售业态空间越来越小,有个性的“店商”开始打起了“文化牌”,希望用“文化”来营造氛围聚拢人气。而陷于泥潭的“微商”,或许同样可以借鉴。
在明堂青年创意文化中心,实体店拿出文化作“盾”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街区内有一家餐饮店,老板杨峻坦言,起初并没有打算在明堂开餐馆,但看着每天和他一样到处找食物的文创人,他决定改变这一局面。大学平面设计毕业的他,在餐馆的风格打造上注重与老旧街区的风格相得益彰,独特的文化风格受到了青年朋友的追捧。而这种文化创意,在餐饮行业最为明显,独居特色的田园印象、老革命火锅等就是最好的体现。
未来实体店的出路在哪儿?除了像明堂创意文化中心店铺那样的“大手笔”做法外,一些小型“店商”同样打出了文化与创意。记者观察发现,不少街边店铺在风格装修上不再追求奢华和高端,进而转型向独具特色的风格和品位方面靠拢。经营外贸服装品牌的周女士就表示,电商的冲击一度让她感到绝望,可在迷茫之后她发现,在产品供应过剩、销售渠道多元化的时代,客户的购买行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她所给予消费者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的推销,而是应该给客户提供一种全新的穿衣搭配方式和购物体验。“需要注入文化元素,不仅仅是装修风格上,在服务理念上都要有文化做伴。”
在网络、商业综合体的冲击下,小型实体店的生存面临人气不足、价格没有优势的困境,实体经营为主体,文化为用,这样的思路真的可以为“店商” 、“微商“们提供一片新的蓝海吗?有分析人士指出,用文化产品来吸引和聚集人气至少使自己拥有了一些竞争优势,也就是增加了用户黏性。只是这一步要做好同样很难,原因在于除非找到专业的文化产品合作者,否则由于实体、电商经营者本身对文化产品缺乏经验和资源,又会面临一些新的竞争短板。
文化叠加这一思路是否行得通?我们拭目以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