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书报亭何去何从?

家乡区县: 青羊区

一个城市的书香,不仅仅是我们这里出了几个历史名人,也不仅仅是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取得了多少辉煌,更不是高楼大厦、交通发达,我们经常谈到的书香城市,应该是当我们来到这个城市,当我们走上街道,当我们夜晚出行,随处可见的书香氛围。本期,我们去探访青羊区最具书香的报亭和书店,看看它们在互联网的大时代中,都面临着怎样的得与失。
现如今在大街上已经很少见到书报亭了,过去街头巷尾的书报亭不失为城市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报亭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需求量变少了,利益小了,报亭也就越来越少了。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损失还是一种幸运?

当年报亭今安在?

从瑞联路到杜甫草堂,一路走下去,报亭只有两个,一个在乐宾百货广场,一个在杜甫草堂斜对面的草堂北路路口。

李大爷告诉记者:“过去这一路的报亭不知道有多少个,基本上每个街巷路口都会有一个吧,现在少了,买报纸要跑老远。”

和李大爷一样,上班族的刘雄也是书报迷。“我喜欢休息的时候买本杂志看,可是很不好买。”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还是有很多人对报亭有需求,“现在的小商店越来越少,都是商场和高档商城,买个小东西找不到地方,过去报亭都能买到厕纸、饮料之类的,很方便。”据了解,现在的报亭,除了经营书报以外,还出售饮料、香烟、电影票等,这确实给居民提供了很大便利。就拿草堂北路的报亭为例,如果没有报亭,要买香烟和餐巾纸的话就要走很远的路程。

在附近做生意的王先生每周都会在草堂北路的报亭买杂志,每天路过的时候也会顺道买一瓶矿泉水。“很方便,不用到处找商店,现在不比过去,街上基本上看不到小卖部,报亭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王先生说。

报亭的生存之困

星期天胡先生没有上班,他帮自己的爱人照看着草堂北路的报亭,胡先生说:“报亭每个月可以挣两千多块钱,相对于打工来说比较自由。可以照顾到孩子。”胡先生的孩子在读小学,平时他在某企业上班,爱人就照看报亭,如果学校有家长会,晚上给孩子做饭就可以把报亭关了。

在胡先生的报亭里,放在最外面的是各种时兴杂志,柜子里有玄幻小说,旁边还有报栏,报亭的顶梁上挂着一个纸牌子写着:出售电影票。报栏旁边还有一个架子,上面摆满了各种矿泉水。

胡先生说:“最赚钱的不是书籍,而是饮料,因为这里离杜甫草堂很近,很多人会在这里买饮料。”根据胡先生的经验,报亭的销售量从高到低的排行榜是:生活用品、养生杂志、知音动漫、文艺杂志、玄幻类书籍。对这样的排序胡先生解释:“这附近的居民以老年人为主,他们喜欢看养生类的杂志。而附近的年轻人喜欢看文艺类杂志的很少。”

根据记者调查发现,报亭的销售情况也是根据地理位置而定的,比如大学周围的报亭,文艺类杂志就很畅销,在川大附近租报亭卖杂志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每个月单卖杂志就要挣五六千块钱,而最畅销的也是《南方人物周刊》、《世界地理》、《三联生活周刊》等文艺味道很浓的杂志。

但同时,很多地方的报亭生存却非常困难。胡先生说:“如果不是因为卖饮料,我们的报亭也生存不下去。”

“也不是不喜欢看杂志,主要是现在工作压力太大,没时间买杂志,手机上的信息就已经很多了。”90后的小李这样说道。而通过了解,很多年轻人不喜欢在报亭买杂志大多是同样的原因。

我们经常谈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什么是文化符号?我个人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就是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首先映入眼帘的人文景观:比如年轻人给老人让座,比如路人迷路主动上前帮助,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微笑和信任,比如我们的报刊书亭,这些都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再高大的楼盘,不如给百姓一个凉亭来得温情;再强大的宣传,不如一个特色的报亭让人感到惬意。当我们大谈书香城市的时候,或许可以在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阅读便利上下点功夫,当我们在大街上想买杂志和书籍却找不到书店和报亭的时候,我们的书香又从何谈起呢?

面对报亭的生存限制,或许真的可以尝试白岩松的提议,扩大报亭的经营范围,提高报亭经营者的收入,让报亭成为城市之窗。

LoveAntique(2015-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