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改革创新

家乡区县: 江苏省沭阳市

沭阳因改革创新而闻名,曾在全国率先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改革创新这一推动沭阳跨越腾飞的重要法宝,努力将机制创新推进到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干部管理、工作落实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

创新产业升级机制。成立县农科所,实行一村一名农技员制度,坚持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大力实施“农田增效”工程,在不增加农民负担和资金投入的前提下,通过籽种改良、农机使用、农技推广等途径,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农业综合效益。按照“有土地有厂房就有项目”理念,积极做好乡镇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文章,以标准化厂房的建设为载体,积极开展招商引资,越来越多的好项目、大项目竞相入驻,为全县工业经济扩量升级积蓄了强大后劲。

创新城市建管机制。建立“以绿养绿”机制,充分利用城区新建道路两侧预留空地、县内主干道沿线以及高压线路沿线宜林地,免费让花农种植苗圃,实现了政府节约资金、花农增加收入、城乡环境提升的共赢。建立重点项目周建设进度保证金制度,倒逼项目施工单位主动加快建设进度。开展城建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背靠背”评议活动,确保每个建筑都是精品、不留遗憾。坚持“净地挂牌、高层和多层分开挂牌,多批次、小批量”原则,不断提升城区土地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了土地效益的最大化。

引导和扶持各村居大力发展“三来一加”项目,为“405060”甚至是“7080”人员开辟了家门口就业致富路。推动全县474个村居成立489个村居实业公司,发展代建经济、房东经济、合作经济、服务经济、商贸经济、招商经济等“6 N型经济”,推动村级经济逐步实现由资源(资产)收益型向经营收益型、由守土经营型向“走出去”异地发展型的转变。

创新社会保障机制。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公开透明的阳光救助服务体系,整合大病救助、医疗救助等42类社会救助资金,加大了对困难群众的临时性救助力度。

创新为民服务机制。推动县软建办和诚信服务监督局开展办案竞赛,要求主动查办案件数量达到案件总量60%以上,并实行涉软投诉一次查实调离岗位并降职制和涉软案件处前公示制,有效防止“小人物抹黑大环境、小事情破坏大氛围”,切实提升了行政服务效能。牢固树立“帮办就是包办”服务理念,成立一、二、三产帮办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帮办单位、帮办人员、职能部门、县帮办服务中心“四位一体”的帮办服务体系和“预帮办”制度,全过程帮助企业解决各类发展难题。积极构建“街道、社区、小区、网格、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和县乡村(社区)三级服务体系,推行群众企业事务代理服务制度,对群众企业办理的各类证照、申请、审批等手续实行“零关系代办、零差错包办”,着力打造“群众企业办事、公职人员跑腿”的服务型政府。

创新干部管理机制。大力弘扬责任文化,牢固树立“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的理念,《沭阳责任文化之歌》唱遍花乡大地,形成了尽责为荣、失责为耻的责任文化品牌。按照“一人一档”的原则建立公职人员责任档案,并按照“全覆盖”的要求,将责任档案扩大到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结合省委组织部和中组部先后部署我县的“健全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改革试点”工作,创新干部管理与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范围上推行干部考核“全覆盖”,实行县乡村干部分类考核;在考核内容上,改变过去偏重GDP等宏观和统计性指标,把考核内容延伸到规模工业企业、工业税收、工业用电量、全民创业、城乡居民收入等具体发展指标;在考核办法上,通过开展县机关和乡村居工作实绩“月公示、双月评议”活动,多方位、立体式评价干部综合表现和各方面满意度,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获“全省市县组织工作创新创优成果奖”。

创新工作落实机制。深入推行“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制度,努力做到各项工作“立即就办、立办立结、结果最优”。 推行“一线工作法”和工作会办制,促使各级干部既当领导者、指挥者,又当教练员、战斗员。建立领导干部日常行为“月报告”制度,引导各级干部将心思和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上来。坚持每月5日前召开一次未落实工作督查推进会暨县级领导班子成员述职会,以动真碰硬查不落实推动工作落实。

小姜(2015-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