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1978创意园

家乡区县: 广州市增城区

悠悠的江水贯穿而过,增江把荔城与增江隔成了南北两边。据土生土长的增江本地人回忆,“河边上的增城造纸厂以前很辉煌,很多工人进进出出,但现在就剩下了一片有些破旧的厂房……”不过,这座有着辉煌历史的造纸厂如今再度热闹起来,并将拥有一个全新的名字——广州1978文化创意产业园。记者了解到,这个主打文化创意的产业园,被增城各界视为“增城文化创意产业标志”的项目,目前正在对原来的造纸厂进行改造,计划在今年春节前正式试运营。

从增城广场驱车10分钟,便来到了位于增江街沿江东三路15号原增城造纸厂厂区,波光粼粼的增江在旁边安静地流淌着,早秋的傍晚,太阳依旧发散着炙热,几十位工人正在紧张施工,一片喧闹。

 

 

综合型文化产业园春节前试运营

带有历史感的红砖墙建筑群、两个高耸的烟囱,“这些都会保存下来,我们只是正在造纸厂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不是推倒重建。” 1978文化创意园项目负责人吴志军告诉记者。项目为何命名为1978文化创意园?“1978年是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一年,也是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发端,与园区1978的年代定位不谋而合。” 吴志军回答了记者的疑问。

“根据设计规划,我们致力打造一个以集摄影艺术、创意办公、旅游、美食、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文化产业园。” 吴志军介绍,1978文化创意园总占地面积为43783平方米,现有厂房、宿舍等砖混建筑18栋,建筑面积为36292平方米。园区依托摄影文化艺术为主的概念元素发散创意,结合摄影艺术、文化创意、当地民俗对原来的旧厂房进行开发。建成之后,该园区设有会展品牌区、创意办公区、摄影艺术区等多个区域。

“我们会打造增城本地设计、文化、科技类小微企业的孵化基地,给本地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包括在建的教育城,我们在园区专门为增城的院校学生设立一个大学生创意创业集市,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又举个例子,我们会打造一个具有增城本土饮食文化特色的区域,把各个镇街一些有特色的饮食集中到这里来,比如正果的云吞、朱村的烧鸡、石滩的吃鱼等,让本地或外来的游客,都能在这里吃得到,并对这些饮食文化进行挖掘和宣传,传承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园区总的发展方向就是把1978文化创意园打造成增城文化旅游精品。”

 

 

烟囱将成为1978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标志之一

各界期待家门口重现“神奇年代”

吴志军坦承,“对于这个项目,我们也听到一些质疑的声音,但公司经过了将近一年的市场调研,才做出的决定。我们也相信这个项目一定能做得好。”他透露,市发改局的主要负责人曾带领他们团队到各地考察。记者从市发改局了解到,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进入尾声,将在近期公布结果。

作为前期规划阶段就已经接触到1978文化创意园的增城文化界人士,广州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增城市文联主席巫国明对增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想法“我期待在创意园里能看到增城各地的民俗和特色,同时希望它能够成为全球性的摄影图片库。”

“增城的文化产业起步晚、底子薄,但非常需要这样的文化基地。”广州在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高旭说。他建议园区能够在前期已本土企业的发展作为“序幕”,为增城本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氛围。

而对于不少增城居民来说,家门口将要建起文化创意园还是个新闻。

“我挺惊讶的,不过惊讶过后觉得是个惊喜!”广州松田学院学生徐广阔告诉记者,之前他总是会带朋友去广州的红砖厂体验那里特殊的文化气息。“现在好了,我们学校附近就有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创意园!”

“现在增城人民对精神生活方面有迫切需求,文化创意园的建立迎合了增城人民目前的需要。”学经济学出身的白领谢佳莹向记者分析,建立一个文化创意园,不仅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更能加强增城人民思想文化的精神建设。“我觉得这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这张《废墟芭蕾》入选增城区第二届摄影艺术展览

以点概面树立增城文化产业标杆

“增城应该发展文化产业!”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认为,增城目前已拥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也被称为广州城市副中心,正式设区之后将承接广州部分产业、人口转移的重任。面对即将出现的高素质人群聚集、生活的情况,第三产业将得到蓬勃的发展,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将相应提升,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彭澎指出,文化创意园区一般集中在广州中心城区,增城在外围区域率先建成创意园之后,可以吸引、辐射周边地区,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

中原地产项目总经理黄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创意园区的概念由来已久,是城市经济文化发展较为直观的体现,今后的运营状况是一大考验。黄韬分析,目前增城的文化产业还需要一定的环境,居民和市场的认识也需要一段酝酿的时间,周边的生活和交通配套是否完善等都是创意园建设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他同时建议,创意园从“以点概面”的营销角度出发,在项目运营前期要紧抓增城消费市场,树立起本地文化产业标杆。

不过,也有专家担心,这种以文化产业为依托的项目,最终会否变成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形态,弱化了文化创意根本,这种情况在内地并不鲜见。

 

Qunnie(2015-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