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汉陵苑,又名汉广陵王墓博物馆,是瘦西湖蜀冈风景名胜区内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更是名胜区内的一颗流光溢彩的明珠。苑内地形起伏,建筑古朴雄浑,林木葱郁、绿草成荫,是一座融文物与园林为一体,反映扬州汉文化的展示中心。为国家AAA级景区。
江苏扬州汉陵苑,又名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地处扬州瘦西湖蜀冈风景名胜区东部,占地33000平方米,本馆地形起伏、林木葱郁、建筑浑厚,是一座融文物与园林为一体,反映扬州汉代文化、经济的人文景观。苑中展出了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及王后的墓葬,属帝王级的“黄肠题汉陵苑凑”式木椁墓,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全国罕见的大型墓葬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陵十景”是本苑的特色文化品牌,已建成“广陵潮涌”等景点,通过观赏与参与,让您领略扬州的悠久历史和风貌。“黄肠题凑”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葬制,它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重要组成部分。“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题凑”是指题头向内拼凑聚合而成的结构。广陵王刘胥墓中的“黄肠题凑”以楠木作构件,每块企口高低错落有序,块块紧扣,层层相叠,坚固细密,宛如魔方,放错一块,无法复原。与全国出土的十座“黄肠题凑”墓相比,其用料之大、结构之严,确为惊世之作,堪称世界之最。
“黄肠题凑”是古代的一种特殊墓葬型制的名称。“黄肠”是指建汉陵苑筑题凑所用的材料,此材料一般多用黄心的柏木,俗称“柏木黄心”,所以古人将此叫作“黄肠”。题凑则是指木椁结构,“题”是指题头,就是树木朝向根部的一端,“凑”是指向内聚合拼凑而成的结构。它的特点是将整段的木头层层平铺垒叠、拼凑而成,并且“木头皆向内”,即四壁所垒筑的枋木与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如果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这枋木的端头均是树干的下端,古代叫作“题头”,于是这种特定的结构形式就叫“题凑”,合起来就叫“黄肠题凑”。“黄肠题凑”的葬制不是一般百姓可以享用的,它是身份、地位、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在汉代礼制中,“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棺)、便房、外藏椁等,同属于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皇帝死后才有权享用这种最高规格的天子葬制。得到皇帝恩赐的宠臣、诸侯王偶尔也可以享用,如汉代大将军霍光死后就受天子之制。“黄肠”与“题凑”这两个名称在古代文献中常常是分开称呼,只有用黄心柏木制作的题凑,才能叫“黄肠题凑”,其他木质如楠、梓、枫、松、楸等作题凑的,就只能叫“题凑”,或叫“黄肠题凑”式,刘胥夫妇的题凑是用楠木构成,所以称为“黄肠题凑”式。从近几十年出土的实物来看,“题凑”葬制主要流行于西汉,至东汉时,黄肠木为黄肠石代替。再后,“黄肠题凑”之制就成绝迹。所以说,这种葬制不仅等级高,使用范围小,而且流行时间很短,前后仅300余年。由于这种葬制使用的范围很小,留传下来的也不多,所以,古文献中对这种葬制虽有记载,但实存例证却没有。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来,才陆续有所发现。神居山一号汉墓广陵王刘胥的“黄肠题凑”木椁墓题凑的结构是将各块题凑木之间用榫卯嵌合,并以立柱和压边枋约束,使全部题凑组合成更为稳固的整体,这是古代“黄肠题凑”中最完三的一种结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