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遵义市境内的余庆县城附近,有一座小山上的一座七级佛塔疑似南明永历皇帝的最终归宿地。此地归毗邻余庆县的施秉县管辖。在古佛山上至今有五尊尊保存完好的佛塔,其中一尊,竟然是七级浮屠,从塔铭碑来看,它的主人是开山传律二代省持和尚。巍巍古佛山还有古墓碑、古寺院遗址、古城门、古战场、古驿道,具有军事功能的“古长城”等等,古文化是满山遍野。此外,建筑物遗址还显示,中轴线上曾建有三座殿堂和两个方院,左右各建左右两个厢楼,组成了六个小方院……
据有关专家解释认为:这系列古文化中,军事文化以屯堡文化为主体,宗教文化是佛教禅宗曹洞宗;周易文化主要用洛书数码来表现;寺院建筑则以“九重法宫”为格局……这系列文化,年代跨越唐、宋、元、明、清一千五百年多年的历史,如此年代久远、文物之多,品位之高,在贵州甚为罕见。
像这般罕见的文化群为何在周遍地区的《镇远府志》、《黄平州志》、《施秉县志》和《余庆县志》等方志史书上却均无记载;佛教寺院修筑具有军事功能的长城和城门是不合常理的。
在古佛山上有两块保存完好的塔碑:“开山传律省持和尚轿塔铭”和“能戒师塔铭”。墓碑上记述:“夫和尚黄州龙氏旺族也家园颇足,年方二八,识世路入荆榛,知和浩海之危险,弃俗投师更讳上宽下学焉而号省持也,始淤唐山(据考在古佛山老庙对面古称‘经堂’的地方)结茅而屋……”
从古代语法上说,这句话有“毛病”。“氏者”上古人同一血脉群体,“姓”是从“氏”里面分出来的,古代的语法是“姓”“氏”连用,不可“姓名氏”连用,塔铭撰写理当遵从古训,但这里却不以为然。此外,塔铭绝非为普通人所撰写,因为句中少许字词均与古代皇帝有关甚至就是皇帝的“专利”。首先说“黄州”。“黄”字在我国古代,与皇帝、皇家、皇宫建筑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也不完全是皇帝的专利:苏东坡因受累“乌台诗案”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贬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离去。北宋就有的黄州今在湖北赤壁。
《易经》中按五行、五州、五色、五帝,天下分属五方的记述中称:“中央戊已土,土色黄,黄州皇帝”;杜甫《阁夜》中有“卧龙跃马终黄土”诗句,诗人不直言,假借“终黄土”代“称帝”……由此,有历史学者推断黄州即为皇帝之意或者与此密切相关。
其次说“龙氏”。这样的称谓绝非姓龙之人,因为在我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普通人不能以“姓氏”代称“姓名”,故此说“龙氏”为“皇帝”,应该是经得起推敲的。再次就是“旺族”的称谓,与古代的皇帝有关。古代士大夫之家称“大族”;普通百姓之家称“小家小户”,只有皇帝的家族才被称之为“旺族”。
意想不到的是上述的部分观点,竟然在“能戒师塔铭”中得到了印证。“能戒师塔铭”中记述直言不讳:本师和尚非所谓道德者乎,和尚乃一皇上家子也,时值兵戎,适我黔邦,识世途之险恶,知生死之沉沦……因古老之义而题成名曰古佛山圆觉堂也……
如此说来,那省持究竟是何许人也呢?又因何到此循迹?有何难言之隐呢?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让这些难题都一一得到了解答。
在七级佛塔之下有座地下宫。这地下宫呈正方形,长宽各有1.1丈,高0.72丈,顶部用清条石拱卷而成,四壁用青石料堆砌。地宫中央置有石轿子一乘,但已被人打垮散乱在宫中。据当地人介绍,地下宫还没有被破坏的时候,有两个石将军(称 “石翁仲”)把守宫门,石轿子由四个人(估计是“木象生”)抬着。由于遭到破坏的缘故,未发现抬轿子把门的石将军和其他的殉葬品。它分明是一座古墓,而且埋葬在这里的,决不会是和尚,也不是普通人。像这种乘坐轿子,一幅“天子出游”的架势应只有帝王。
结合明朝的殉葬制度发现上述的葬礼类似于帝王的规格,而且与明朝神宗皇帝的葬礼如出一辙:都有“木象生”殉葬……此外,据史料记载,明代在万历皇帝之后改用活人殉葬为“石翁仲”、“木象生”等物殉葬。 另外,古佛山寺庙遗址是“九重法宫”的格局,此地的平面图与明代皇宫内廷平面图、明定陵地宫平面图作了对照,结果发现它们的建筑格局完全相同。
根据以上的物证可以说明,古佛山文化群与明王朝有着直接的联系。但不知道与哪一位皇帝有关。历代明朝皇帝葬于余庆县的可能性不大,只有南明皇帝有可能,在清兵的追赶下,南明曾经将朝廷搬到贵州武隆,随后搬到昆明。但还有没有其他的物证可以证实呢?
《余庆县志》中记载:余庆县太平区花山乡滨江村沙坝村民组石渊密等人1971年在乌江南岸石家洞下发现了一枚“南明总兵关防印”,并1985年捐献给了县文化馆。《余庆县志》如是记述:南明总兵关防印,通体黄铜,呈长方形,长10.2、宽5.8、厚1.3厘米。印背为下粗上细,元棱中空直立手柄,长7.8厘米。印背上方有一行从右至左阴刻宋体铭文:“永字一百五十号”;印把左右竖行分别阴刻宋体字:“署镇后标总兵官防”。“永历二年(即1648年)十一月部”。横刻“日造”……但这个印是不是兵荒马乱的年月,南明总兵征战的时候在此留下的呢?值得考证。
《余庆县志》还记载了发现南明“永历通宝“古钱币的情况:1986年3月14日,余庆县白坭区大龙乡农民王大怀发现一批窖藏古钱币,共4.5万余枚,其中不少是南明“永历通宝”。至今保存在余庆县。如此量大的钱币在此发现,难道就一定是皇帝留下的?也值得商榷,在清兵围剿,自身内乱的现实下,小朝廷不断迁徙,如此重量的东西能带走?是不是遗留下来的?
根据历史记载发现,永历在此隐藏到最终葬于此地还是有可能。首先,两件文物的发现地距古佛山40公里左右,均在“南明文化圈”(东起舞阳河,西到乌江,有独特文化)的范围内。
其次,乌江是当时古佛山及周边区域重要的运输线路,也是联系中原的重要通道,乌江流域与古佛山两地的关系密切。另外,南明入黔后,曾经在乌江流域组织过布防。
再次,南明士大夫许多隐居在古佛山周边的问题。据《余庆县志·人物》记载,南明遗臣钱邦岂隐居在松烟莆村,在古佛山西百里,南明灭亡后多年,一直使用永历纪年;邹宗孟隐居遵义,吕大器隐居黔中;李之华隐居湄潭;郑逢元隐居余庆、玉屏……但上述的这些南明重臣多数都是在南明朝廷迁徙到贵州之前隐居到当地的,随后跟随朝廷到了云南。只有郑逢元回到了老家玉屏继续隐居。
至此,省持和尚就是南明小朝廷永历皇帝朱由榔的可能性较大。请全国各地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前往余庆实地考察、研究这座神秘的古佛山,兴许能得出更加准确的答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