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事实,谁也无法抹杀。 到广州的第二天,张国焘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去找蒋介石直接谈判。重新踏上黄埔岛,周恩来的情绪不免有些激动,如今,黄埔军校往日那种火热的、活泼向上的革命气象已荡然无存,代之以森严、冷肃,令人窒息。所以,周恩来的脸色十分沉峻。
张国焘却是一个劲地刻意讨好蒋介石,他声称是代表中央专程来看望蒋介石的,他并承认黄埔同学中的中共党员犯有错误,希望蒋介石大人大量,能原谅并教育他们,他们是一向爱戴和服从他的。
面对张国焘的软弱和阿谀,蒋介石更是盛气凌人,对张国焘爱理不理。坐在一边的周恩来却是冷眼旁观,不卑不亢。鉴于中共中央对此事已定下基调,周恩来尽管有所不满,但只能三缄其口,张国焘甚至讽刺他为“噤若寒蝉”。然而,正是在这种默默忍受中,锻炼了他的非凡毅力、涵养、韧劲和灵活的工作作风,颇有眼力的蒋介石从来没有轻视过周恩来的能力和分量。
四
退出第一军后,周恩来开始主持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工作,为北伐战争做前期准备,尽管干部力量不足,只有聂荣臻和黄锦辉二人,但各项工作仍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随着北伐计划进入实施阶段,蒋介石成立了北伐军总司令部,张治中特别向蒋郑重推
荐周恩来担任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一职,但蒋介石一口回绝,称心中已有合适人选,拟请邓演达出任。
其实,蒋介石心里的算盘是不让周邓各展其长,邓演达在黄埔军人中的威信,几欲直逼他蒋介石本人,又是著名左派,千万不能让他亲自带兵,与军队的联系过于紧密;而周恩来经过中山舰事件的洗礼后,变得更加成熟、沉稳,如让他做政治部主任,几年之后,士兵的头脑大概都要被共产党清洗一遍了。因此,他的态度很坚决,周恩来进总司令部可以,但只能担任经济部主任这样的事务性的角色,张治中只得怏怏而去。
对于这一安排,周恩来认为蒋介石太虚伪,也太小心眼了,置北伐大业于不顾,处处为一己私利打算,所以他断然拒绝。
周恩来的愤怒如同夏天的暴雨,倏然而来,倏然而去。很快,他就重新调整了情绪,表现出一派大将风度,邀请张治中出席宴会。根据党的指示,他和包惠僧假广州永汉北路财政厅属“太平餐馆”宴请第一军出征将士,以表中共方面对北伐的支持和诚意。
参加宴会的都是周恩来在黄埔的同事,有第一军副军长兼第1师师长王柏龄、第2师师长刘峙、第20师师长兼广州警备司令钱大钧,还有总司令部军需处长渝飞鹏等20余人。从这份名单上就可以看出共产党人的心胸,像王柏龄、刘峙之流都是铁杆右派分子,也是中山舰事件中蒋介石的打手,但共产党人不咎以往,一切从北伐大局出发,以北伐大计为重。
周恩来满面春风,高擎酒杯,用他特有的乡音,朗朗祝道:“诸位将领出征在即,无以为敬,特备薄酒,为各位饯行,以壮行色。”坐在周恩来对面的张治中对周恩来的敬佩不由地更加深了一层,刚才与他分手时,还见他怒发冲冠,而转眼一瞬之间,却见他嘴角含春,笑意暖人,只有共产党人才有此胸襟,有此度量,不能不让人平添几分好感,几分同情。
这一次的宴会虽然形式上是为北伐军上前线作战的将领饯行,不过是私人的应酬而已。实质上是共产党为了巩固国共两党的联合战线的一个政治任务。在喝酒与吃茶的当中,周恩来很勇敢地打了两次通关,输了拳就很痛快地干杯,赢了拳就很严肃地举起酒杯等待对方喝酒,他那简洁明了的语调、闪烁动人的目光,执行酒令时大公无私的态度,全场都为之喝彩,就是王柏龄那样奸狡巨猾的人物,输了拳也不敢抵赖,俯首贴耳地喝酒。
1926年7月,北伐战争终于全面发动,随着革命中心由南向北的转移,度过中山舰事件风波的周恩来也奉命调中共中央工作,投入到另一个全新的战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