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洋湖村地处江苏省古运���畔,扬州市江都区西北部,这个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多年前是扬州的“北大荒”。而带领渌洋湖村村民共同致富的该村党委书记张福龙,在江都区邵伯镇,还流行着一段扬剧《铁匠村官》,主人公便是“领富书记”张福龙。
“你是领头的雁,你是弄潮的风帆。打铁先做铁打的汉,何惧万险千难。小小村官,一步一个脚印,留下了串串美谈。”这是扬剧《铁匠村官》的主题歌,渌洋湖村村民肖大爷闲暇时光会哼唱几句,年过六旬的肖大爷并没有退休工资,但是家中生活依然过得不错。“能过好日子,是因为党的政策好,当然张书记也带头得好。”肖大爷说。
据介绍,在张福龙的带领下,渌洋湖村2004年春建立起渌洋湖农林综合开发土地股份合作社,这是扬州市最早的、由农民自愿以土地作股流转,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性质的情况下组建起来的合作社。据悉,渌洋湖村还吸引到了一笔国家农业开发资金。
2008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京接见全国“倾注三农”先进人物张福龙时说:“渌洋湖村的合作社能够让人人有事做、个个有分红,确实很好。”
如何才能带领村民迈向小康?在张福龙的思路里,“工业”无疑能给村子带来更大的收益。“29年前,渌洋湖村还是一片沼泽地。张书记有门手艺,会打铁,于是他就发挥起了自己的特长,开了个小铁匠铺,后来又和村里签了协议,建起了渌洋工具厂,就是现在我们村里的亚威机床附件有限公司。”曾任渌洋湖村村支书的常加网老人介绍说,“这个由铁匠铺发展起来的机床厂是我们村的钱柜子,确保了男女老少的就业,增加了收入。”
“厂是张书记一手打理起来的,但是他并没有想着只为自己谋利益,而是想着如何让大家共同发展起来。张书记上世纪80年代办起的渌洋工具厂,到了1992年,年销售规模达到600多万元,净资产120万元,这时候他却把企业无偿捐献给村集体。2003年,企业要改制,有人算了笔账,企业净资产扣除置换500多名职工身份的改制成本,已所剩无几。这时候,张书记竟然又自己贷款120万元买回企业,产权改制后,效益仍归集体,他是真心为我们村民着想。”常大爷感慨万分。
在村民们心中,张福龙除了将村民们带向富裕之路,还是一个“热心肠”的“助人书记”。村民居长香曾受过张福龙的帮助,“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张书记跟我家是邻居,当时我丈夫身体不好,要开刀,他家当时情况也不好,竟然二话不说,把自家唯一的一头猪杀了,借钱给我丈夫开刀,这件事,到现在想起来我都很感动。”
“其实我们都应该告诉自己,这个时代有这样的人,而且一直都有。”这是白岩松主持“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评选时,讲过的一句话。张福龙正是这样一个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