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地区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从东到西分布有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遗址多处。西周时期,今信阳地区分布着弦、黄、蒋、息等诸侯国。
宜居信阳
宜居信阳(2)
战国时期,平桥区曾为楚国别都。
秦代以郡辖县,今信阳的大部分地区属九江郡,境内设5县,即:雩娄县,治所在今商城县李集、西阳县(今光山县境内)、期思县(今淮滨县境内)、息县(今息县境内)、城阳县(今平桥区长台关)。
汉沿秦制,今信阳地区仍属九江郡,郡县辖区缩小,息县改名新息县,且增设5个县,即:安昌县(今平桥区平昌关)、弋阳县(今潢川县)、轪县(今光山县境内)、黾县(今罗山县高店)、钟武县(今平桥区中山铺)。东汉初年,新息、弋阳、雩娄、蓼、轪等县改置侯国,改钟武县为平春侯国,置褒信侯国(国都在今息县包信镇),后相继恢复为县制;又置义阳县,治所在今浉河区。
三国时属魏国。三国及东晋末分别为弋阳郡、义阳郡的郡治所在地。新置弋阳郡(治所在今潢川县境内),是为本市设郡之始。后又设义阳郡(治所在今平桥区平昌关),旋省去,西晋时又重设该郡,治所设于仁顺城(在今浉河区境内)。东晋时,豫州治所迁至西阳(今光山县境内),是为本市设州之始。
南北朝时,今信阳地区分别属于宋、齐、梁。
唐代为申州、光州之州治,属淮南道。[1]
北宋时期,申州于宋初先后改称义阳军、信阳军,军治所不变,辖信阳县、罗山2县。今信阳地区分别属光州和义阳州,北宋初年义阳(今信阳市区、罗山县)改称信阳州,一直延用至今。光州(治所在今潢川县)辖固始、定城、光山、仙居(南宋时省入光山县)4县。原殷城县先改称商城县,后废县改为商城镇,并入固始县。信阳州属荆湖北路,光州属淮南西路,南宋时期光州始终属于宋金拉锯战南宋一侧,为南宋人民抗击金人南下的前沿阵地。
元代,蒙古人打败南宋之后,今信阳地区划入河南江北行省。光州辖县不变。改信阳军置,治所在信阳县。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信阳府,十五年复为州,二十年徙治罗山县(今河南省罗山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罗山、信阳等县市地。属汝宁府,辖县不变。
明代,信阳州辖罗山县、确山县。清代,信阳州领罗山县,康熙九年(1670)置南汝道,驻信阳州,领南阳府、汝宁府、汝州。
雍正二年(1724)增领光州;十三年(1735)汝州另属,更名南汝光道。 光绪三十一年(1905)增领淅川厅,更名南汝光淅道。
宜居信阳光州于1724年升为直隶州,辖光山县、固始县、息县、商城县。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州改县,信阳州、光州于1913年分别改为信阳县和潢川县。此期,省下设道,信阳、罗山、息县、潢川、光山、商城、固始7县归信阳管辖。1914年,豫南道改称汝阳道,治所在信阳,辖豫南地区信阳、南阳、南召、镇平、沘源、泌阳、桐柏、邓县、内乡、新野、方城、舞阳、叶县、汝南、正阳、上蔡、新蔡、西平、遂平、确山、罗山、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淅川共27个县。辖境约当今河南省伏牛山、沙河、洪河、淮河以南地区。1927年撤销汝阳道,改设信潢行政区(治所在今潢川县),1929年撤销。1932年,省、县之间设置行政督察区,为省派出机构,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潢川县城,辖信阳、潢川、光山、固始、商城、息县、罗山、经扶(今新县)8县。1949年1月,该专员公署不存。
建国初,信阳分信阳专区和潢川专区,1952年10月,潢川专区所属潢川、息县、固始、商城、新县、光山、罗山、淮滨8县撤销鄂北地区,划入信阳专区。
1998年6月9日,撤销信阳地区和县级信阳市、信阳县,设立地级信阳市、浉河区、 鄂豫皖苏区——将军故乡 红色信阳(6张)平桥区。信阳市辖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淮滨县、息县八县和浉河区、平桥区二区。
2003年6月,羊山新区筹建,辖羊山、前进、南京路、龙飞山四个办事处,为信阳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2011年6月,经河南省批准,固始县升格为省直管县,由信阳市代管。
2014年1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固始县正式全面实行省直管县体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