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
编辑
流域内共有耕地面积53.07万亩,人口42.73万,其中农业人口36.2万。
增江流域耕地分布,主要在龙城、永汉几个小平原区及增江下游三角洲地区,其中尤以下游地远为大。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花生、大豆、甘蔗次之。特产有龙门的柑桔,增城的荔技、丝苗香米等。流域内较大城镇寅龙门、永汉、增城、石滩等。船远方面,
在清朝时期,载重25吨货船可沿增江上溯至龙门县城。民国时期,载重5吨船只扔可航行。至建国以后,林区日益减少,沿河又筑陂引水灌田,以致水源不足,如上水土流失严重,河床逐渐沙滩化,故中上游地区已失去航运功能,以陆运代替了水远。
流域内南昆山地区,是个自然保护试验区,北回归线就在其南部经过。该区林木茂盛,山清水秀,是个旅游避暑的好去处。[2]
4治理开发
编辑
增江流域年平均降雨量2069毫米,年雨量的80%以上集中于汛期,在历史上是一条水、旱灾频发的河流。1992年上游建成天堂山水库,使坝址以上461平方公里的来水得到控制。[5]
天堂山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龙门县西北部的天堂山镇,增江
天堂山水库
天堂山水库[6]
支流高明河上游的天堂山峡谷牛鼻头处。工程从1956年开始进行勘测和规划设计,列为“增江流域治理规划”中重点开发项目。1978年7月,天堂山水利枢纽工程开始筹建。1979年7月,广东省水电第三工程局进场进行施工,1981年6月,由于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天堂山水库列为广东省放缓建设进度项目。1989年5月,工程重新展开建设工作,1989年9月9日工程河床截流成功,1990年1月1日第一块坝体基础混凝土浇筑,水电站于1989年9月27日动工,引水隧洞于1990年5月1日动工。1992年8月25日,天堂山水库下闸蓄水。1992年9月30日,天堂山水电站机组并网发电。1993年5月24日起天堂山水电站正式投产运行。天堂山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宗整治增江流域的控制性骨干工程,是以防洪为主,兼有发电、灌溉、旅游、养殖、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大(Ⅱ)型水利工程。水库控制集雨面积461平方公里,总库容2.43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50米,年发电量6100万kwh,改善下游约12.68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水库对来水进行削峰填谷,使下游的龙门县县城、增城市等遭受洪水灾害由原来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工程枢纽包括一座70米高、坝顶弧长287.37米的混凝土三圆心双曲率拱坝,一条长1165米、内径5.0米的引水发电隧洞,一座装机3×6500kw的水力发电站和相应的输变电系统。[6]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