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关,长城的关口之一。宋时名金陂关 ,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名,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它位于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关城东为万仞山,千岭耸立,峭壁悬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与盘石口相接;城北为拒马河,谷宽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黄土岭,背千山万壑,层峦叠嶂。紫荆关城就建在这依坡傍水、两山相夹的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古人对其地势和军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紫荆关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号称“内三关”。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汉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后,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畿辅通志》称:“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紫荆关素有 “ 畿南第一雄关 ” 之称,曾经历大小战争 130 多次。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居庸关作为北京的北大门,是抵御来自北方异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但历史证明,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处于居庸关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明将于谦曾说: “ 险有轻重,则守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亭林先生)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得更明白: “ 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 ” 历史上的许多战例,说明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南宋嘉定二年(公元 1209 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关,因金兵凭险据守,久攻不下,它抽出兵力南下,一举攻下紫荆关,在易县境内的五回岭大败金兵,然后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长城内侧向外反攻居庸关,内外夹击,居庸关被攻破。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这样的战略还可举出若干。清康熙皇帝两次驻跸紫荆关,题有 “ 天子阅武 ” 石碑。现在 “ 河山带砺 ” 和 “ 紫塞金城 ” 两座城门及大部分城墙保存较好。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055412786
我的能力秀:http://abc.wm23.com/yxy921219
代言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hebei/baoding_yixian.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