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历来被誉为“世外仙境”。域内生活着以汉族为主以及回族、维吾尔族、土家族、满族、侗族、壮族、瑶族等13个民族,人口97.6万(农业人口84万,非农业人口13.6万)人,180余个姓氏在这块“仙源乐土”上休养生息,和睦相处。桃源地理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对发展农业、工业、商业和旅游等其它各种事业,都是得天独厚的黄金宝地。
中文名称桃源
电话区号0736
邮政区码415700
拼 音Taoyuan Xian。
目录
1地理位置
2历史沿革
3自然气候
4行政区划
5人才荟萃
6桃源方言
7民情风俗
8发展现状
9名胜古迹
10友好县市
1地理位置编辑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其地理位置:西起牛车河乡高峰村万家河,东至木塘垸乡仁丰村草鞋洲,直线距离约75公里;南起西安镇薛家冲村狮子岭,北至热市镇老棚村,直线距离约118公里,距离省会长沙229km,县域面积4441.22平方公里,其县域在湖南省县(市)中居第四位。耕地面积为134.29万亩,在全省县(市)中居第一位。县西与怀化市的沅陵县、张家界市的慈利县、永定区交界,东与常德市的临澧县、鼎城区接壤,北枕石门县,南抵益阳市的安化县。县城经度:111° 29' E,纬度:28° 55' N,县人民政府驻漳江镇,邮编:415700。代码:430725。区号:0736。拼音:Taoyuan Xian。
2历史沿革编辑
春秋战国时期,桃源地域属楚国洞庭郡(洞庭郡郡治位于今桃源县青林回维乡黄楚村的采菱城遗址);秦朝时,属黔中郡;西汉时,为武陵郡临沅县的一部分。公元50年(东汉建武二十六年),桃源地域从临沅县析出,置沅南县,隶属武陵郡。其县治设于武陵县治西南70里的古城山(今鼎城区长茅岭乡),公元106年(汉殇帝延平元年)迁至浔阳坪(今漳江镇浔阳坪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县名均为沅南县。公元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合临沅、沅南、汉寿三县为武陵县,隶属朗州。唐、五代时期,今桃源地域均为武陵县的一部分。公元963年(宋太祖乾德元年),转运使张咏根据朝廷析武陵县之政令,在实地考察之后,建议置桃源县。其理由是:其地有一风景秀丽、道观雄伟的胜地,此胜地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传颂于世而得名桃花源。早在晋代,桃花源的桃源山即建有道观,名桃源观。隋唐两代,屡毁屡建。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桃源县隶属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1950年8月,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改为常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桃源县隶属其下。1969年,常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被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取代。1980年撤销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常德行政公署,1988年4月改为常德市,桃源县仍属其治下。
3自然气候编辑
县域为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段,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特点是冷热四季分明,干湿两季明显,多年平均气温为16.5℃。年平均气温分布除南部和西北部山区低于16.0℃之外,其余均在16.0—16.5℃之间。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4.5℃,7月最高,为28.5℃,3—10月皆在10℃以上。县域位于雪峰山北端以安化县为中心的多雨区边缘,雨量由南向北递减。年平均降水量为1447.9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年日照时数1531.4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5%,无霜期283天。在区域农业地貌中,河湖冲积平原占13.4 %,低丘岗地占49.3 %,丘陵山地占36.0 %,余为沅水干流水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