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邵阳县(1919-1949)

家乡区县: 湖南省邵阳县

邵阳县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国。秦代属长沙郡。邵阳始建县于西汉初,当时叫昭陵县,县城在今邵阳市大祥区,属长沙国。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封昭阳侯于昭陵县东,属零陵郡。东汉初于昭阳侯地置昭阳县。三国初属蜀,后入吴。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昭陵县、昭阳县改属昭陵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司马炎平定东吴,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昭陵县改邵陵县,昭阳县改邵阳县,邵阳县之名由此而得。明清属宝庆府。1913年,废府立宝庆县,属湘江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1928年复名邵阳县。1938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此时,县境面积为581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84%。1947年8月,析县境西部隆中、隆回、隆治、中和、果胜、西胜、保和、礼教乡、桃洪镇等9个乡镇置隆回县。1950年3月,武冈县东部6乡,即古峰、四望、金龙、长乐、双清、唯一划归今邵阳县。7月,析置邵阳市(县级市)。1951年冬,析县境东、北置邵东、新邵县,邵阳县治迁塘渡口,属邵阳专员公署。1969年属邵阳行政公署。1981年5月,东安县大水公社枇杷、新建两个大队划归今邵阳县。1986年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邵阳地区建制,实行市管县,邵阳县改属邵阳市。
  
  今邵阳县位于湘中偏西南,地处湘、桂边界,资江上游。东邻邵东、祁东,南连东安、新宁,西接武冈、隆回,北抵新邵、邵阳市。邵阳县现辖12个镇、10个乡、3个农林场。总面积1996.08平方公里,总人口97万人。邵阳县地势险要,上制长、衡,下控云贵两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繁。
  
  邵阳县人民勤劳勇敢,有着光荣的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革命传统。在古代的元、明、清时期,相继爆发了农民反抗封建压迫和封建剥削的斗争,削弱了封建地主阶级在邵阳县的统治;近代自鸦片战争后,从响应和支持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到护国战争期间的反袁驱汤运动,革命斗争连绵不断。詹一仔、李成贤、邹永成、谢介僧、葛天保、陈自新、黄常存、李洞天、唐献等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为推翻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中国第二十九军奋起反抗,史称“七七事变”。从此,揭开了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7月29日,邵阳县各界人士以抗敌后援会的名义,分别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和国民党驻北平第二十九军,强烈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当机立断,动全国之师,洗雪耻辱,收复河山。”10月17日,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简称文抗会)邵阳分会成立,发展会员数十人,推销抗日宣传品,从而推动了全县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后,中共邵阳县地方组织得到迅速发展。1938年1月,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简称省工委)成立。省工委把恢复、扩大党的组织作为紧迫任务,邵阳县被列为全省恢复发展党组织的重点地区之一。2月中旬,省工委派共产党员杨卓然来邵阳县开展党的工作,建立了中共湖南省直属邵阳支部,邵阳县党组织再次恢复。同时,省文抗会研究部主任吕振羽回塘田寺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培养地方乡级干部和连排级游击战争军事干部,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作准备。9月15日,“塘田战时讲学院”正式开学。学院内成立了党的三人领导小组和党的支部。8月,由于党组织的发展壮大,省委根据斗争的需要,批准建立了中共邵阳县委。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后,中共湖南省委《观察日报》社、湖南文抗会、湖南省战时工作服务团等机关相继迁往邵阳县,省委主要领导人和八路军驻湘通讯处领导人在邵阳县指挥全省的抗日救亡工作,博古、叶剑英等领导人也到邵阳视察指导工作,邵阳成为全省抗日救亡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中共湖南省委于1939年2月和4月,在邵阳县召开了两次党代表会议,贯彻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部署抗日工作。此时,抗日救亡团体遍布邵阳县城乡,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轰轰烈烈。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了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分共、限共、溶共”的反动政策,以中统特务头子卿国魁、国民党县党部书记刘昌娥、中统驻邵阳第六情报站站长孙长植为代表的反动分子趁机在邵阳县制造白色恐怖。4月18日,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观察日报》被查封。不久,省委在邵阳县办的《真报》、《学生时代》也被迫停刊。20日,塘田战时讲学院被武力强行解散。1939年6月,“平江惨案”后,湖南抗战形势日趋恶化,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分批撤退暴露了身份的党员干部去延安和新四军,对没有暴露身份的党员干部进行调整,以社会职业为掩护,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同时在塘田战时讲学院解散以后,以塘院党组织为核心,在油塘举办建党学习班,培训和发展了一批党员。5月中旬,经省委批准,建立中共金称市支部,书记王时真(江明)。7月,中共罗塘支部建立,推动了当地的抗日活动。鉴于邵阳县的严峻形势,中共湖南省委决定从邵阳县转移。为部署好转移后邵阳地区的工作,1939年9月成立中共宝属工作委员会,继续领导邵阳人民进行更加隐蔽和艰苦的斗争。1939年10至12月,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省委机关相继迁往衡阳。到1942年8月,省工委主要领导被迫离开了邵阳。此后邵阳县大部分党的组织停止了活动,但隐蔽在全县各地的少数党组织和部分党员,仍然坚持领导发动群众,组织抗日自卫队和游击队,抗击日寇,保卫家乡。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了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了和平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国民党被迫同意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但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内战。其时,邵阳县国民党反动当局加紧了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迫害。邵阳县中共党员被迫继续潜伏从事地下活动。是年,南乡中共金称市支部巧妙利用杨青团和金称团的矛盾,趁机掌握古峰乡政权。1947年夏,南乡中共金称寺支部进行全面整顿,纯洁了党的组织。1948年2月,省工委派中共党员叶苓来邵阳开展党的工作。并以《劲报》为立足点,发展了江骛、刘少川入党,建立了《劲报》党支部,随后又在教师、学生、工人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分别建立了三个党小组。8月,省工委派龙仲回邵阳与叶苓联系,决定将邵阳各地的党组织统一起来,建立县一级的组织。经省工委批准,于8月底,建立了中共邵阳中心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县工委),龙仲任书记,叶苓任副书记。县工委成立后,积极地巩固和发展党组织。至1949年6月,在县工委领导下,共有一个总支,14个支部(小组)、党员120余人。同时,还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研究会”、“工人纠察队”、“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等群团组织。解放战争后期,在省工委的领导下,县工委积极开展迎接解放,支援解放的宣传工作,在国民党内部进行统战策反工作,并积极领导和组织武装起义,组建中国人民解放总队湘中第二支队。1949年,武冈县四望乡(今邵阳县)乡队副莫新春和进步青年唐道光、李梦麟等在白仓发动武装起义,一举摧毁伪乡政权。6月,县工委将这支起义部队整编为“湖南人民解放军总队湘中二支队三团”(简称三团)。8月,国民党反动派白崇禧为了巩固衡宝防线,调集两个正规团及地方武装共5000余人,企图消灭湘中二支队三团。三团党支部采取“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的战略战术,与敌周旋50天,牵制了敌人,保存了自己。同时县工委对城市工作也作了部署,发动城区人民开展护厂、护校和保护国家财产的斗争。县工委和邵阳县城区党组织通过统战策反,促使魏镇、宋涛响应程潜号召和平起义未果。9月13日至10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湘中二支队的配合下,与国民党白崇禧嫡系部队在县境下花桥五龙岭展开激战,歼敌1个团,残余敌军纷纷逃窜。10月10日,湖南中部重镇邵阳解放。从此,邵阳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了一个新的纪元。

 

朱玉敏(2015-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