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元塔在汕头市潮阳区灶浦镇南河南岸龟山,与揭阳市区京冈街道隔河相望。由明朝揭阳知县冯元飚倡建,卜地于潮阳境内。塔坐东南向西北,高43米,空心、八面七层,内有螺旋形石阶可登塔顶,每层有门户通出塔廊。塔门刻有“涵元宝塔”四字。塔尖原有一铜质压顶,20世纪40年代中期遭雷击而残破。登塔顶可俯视榕江。塔南有石刻碑记5块,保存完好。 涵元宝塔分七层,系八角形,为砖石结构,高十六丈,广十八丈,下墙厚五尺。外以石嵌,内用砖砌,空心,有螺旋形石阶可登塔顶层,塔峰用青铜质葫芦刹顶,造型雄传美观,结构严密坚固。
涵元宝塔位于潮阳区金灶镇港内村龟山上,又称龟山塔。属砖石结构的八角楼阁式塔。塔坐东南向西北,高433米,空心、八面七层,内有螺旋形石阶可登塔顶,每层有门户通出塔廊。塔门刻有“涵元宝塔”四字。塔尖原有一铜质压顶,20世纪40年代中期遭雷击而残破。登塔顶可俯视榕江。塔南有石刻碑记5块,保存完好。
称涵元塔者是据张明弼在《涵元塔记》中所说的:“元气者,太乙太初之名也。”故取其孕育“元气”之意;龟山塔是因塔建于龟山上故名。据碑刻张明弼《涵元塔记》载:“涵元塔始建于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落成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为楼阁式砖石塔,塔高43.4米,底层周长44米,八面七层,空心。底层八面各嵌有花岗岩浮雕石板,刻飞禽走兽,花、木、虫、鱼、日、月、星、辰。塔腔为穿壁绕平座结构,从底层西石门进塔,可沿螺形石阶登塔顶。从二层起,每层藻井皆用石板覆盖,石板上刻有双龙戏珠、双狮戏球等图纹,显示明代石雕艺术之特色。底层塔门匾额石刻“涵元宝塔”四字,门两旁有石刻对联:“印光西度浴南离占壁曜奎瑞应当年舟楫;魁垒东搴仪北斗看烽销挽息醇还满地桑麻”。二层以上,每层各有四门可出塔廊,今塔廊栏杆已毁。塔顶有铜铸葫芦一个,曾受雷击,部分损坏。登塔顶,可俯视榕江。塔南有石刻碑记五块,保存完好。西侧二百米有经山古寺。
在塔的最顶端,是重达百余斤的铜葫芦压顶,但现在仅剩一半。那一半到哪里去了?原来,不知何年何月,被雷击去一半。由此,又产生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葫芦里藏着一条久年修炼的泥鳅精,经常在榕江边兴风作浪,残害人畜。时近乡有一后生,为消灭泥鳅精,为民除害,毅然告别老母,到仙山学法,三年法成,回家即施展法术,召来雷公电母,将泥鳅精连同铜葫芦一并击毁,故今仅存一半。相传涵元塔将建时,县令冯元飚除上报朝廷,申请拨款外,还在县中财政筹措,同时发动群众捐钱捐物。经过一番努力,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唯有二件大事尚未解决:一是扎堙架用的木材,二是扎堙架用的麻绳。目前我们建筑高层楼房,扎的堙架均为竹结构,但涵元塔扎竹质堙架就不行了,毕竟竹不耐压,易摇晃,必须采用木材。同时,所需的木材数量也相当多。据传,仅扎一条直通塔顶的坡路堙架就长达数里。当时,冯县令请来二位近乡大户,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企业老板。敦请他们各认一个项目。其中一位大户脑筋特别“灵活”,心里想:木材贵、用量又多,我何不抢先一步认包麻绳,麻绳价格便宜,又是本地所产,遂抢先说:“大人,小人就认包麻绳吧。”不用说,那一位大户就得认包木材了。谁知道其结局出乎意料:认包麻绳的大户损失惨重,认包木材的大户损失不大。理由很简单,麻绳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更换,在塔竣工后又全是一堆废料,不能回收;而木材则不用更换,在塔竣工后依然成批成材回收,只有少量损耗。这个故事有二个内涵:一是体现了当时建塔工程的宏伟和浩大,二是告诉人们,看问题要看本质,不能只看表象。
涵元宝塔建成后还有一则民间笑话:相传当时塔竣工后,人们发现塔身向东南略斜,认为是工头施工失误,纷纷严词指责,然工头笑笑答曰:“此地一片平原,塔高招风,特别东南风很大。三百年后,塔身自然被东南风吹正。”后来果然如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