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兴面条

家乡区县: 湖南省岳麓区

杨裕兴面条是湖南长沙一带的汉族传统名小吃,属于湘菜系。“杨裕兴”的金字招牌手工鸡蛋面做法:每袋面(22.5公斤)用鸡蛋2.5公斤、纯碱200克至250克(热增冷减)、水3公斤(冷增热减)拌和均匀,揉成大砣,竹杠压平,每压一次,遍撒菇粉,折叠复压,反复十来次,最后压成布匹状,滚筒切丝即成。 此面有口皆碑,常喻为“神仙难吃刀下面”。

 

据说,“杨菊邨”曾经领导过一项秘密工作:刺探竞争对手的情报。
“杨裕兴”的金字招牌是手工鸡蛋面。这鸡蛋面是“杨裕兴”的首创,制作方法呢其实比较简单,就是将面粉、鸡蛋、纯碱用水拌在一起,揉成一大砣,用竹杠压平,然后折叠起来,又压,反复十来次,最后压成布匹状,再最后就是用刀细细地切成面条。这样的面条,下锅不粘不稠,入口不滑不腻,软硬适度,富有韧性,让人过口难忘,当时号称长沙一绝、“神仙难吃刀下面”。凭着鸡蛋面,“杨裕兴”一时风云长沙。如此好吃的鸡蛋面,做法呢不存在什么独门秘方,也不存在什么专利保护(那时可能还不晓得有专利保护这个搞法),于是长沙一些面馆也开始做起了鸡蛋面,而且做得也蛮好吃。靠着鸡蛋面大红大紫的“杨裕兴”于是多少要受到一点冲击。怎么办?
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思想指导下,杨菊邨开始行动了。他采取的措施是:派人刺探对手的情报———他们是怎样做鸡蛋面的,速速报来!
结果,探子报告:对手是在上等面粉中,加入了5%的新鲜鸡蛋。
杨菊邨当机立断:他们加5%的新鲜鸡蛋,我们翻倍,加10%的鸡蛋。
幸好对方没有反侦察,也或许是根本没有觉察到杨菊邨的侦察,几个面馆之间关于鸡蛋数量的暗中叫劲就此打上句号,没有演变成你加20%、我加30%的恶战,鸡蛋面还是鸡蛋面,没有变成“面鸡蛋”。而且最令人欣慰的是,这场年代久远的市场竞争,竟获得皆大欢喜的结局:“杨裕兴”加的鸡蛋量多,结果做出来的面格外轻软柔滑、久泡不散,深受食客喜爱;而对手继续保持原有的鸡蛋分量,所做的面条条素沉实、富于筋力,别有一番味道,得到许多就好这一口的食客追捧。
(三)

在食客面前,杨菊邨还经常以一个神秘人物的形象出现。
半个多世纪前,在杨裕兴面馆里,经常有食客看着一个神秘人物发愣:这个人,从穿着水平来看呢绝不是个叫化,从脸色来看呢营养状况应该也还可以,可是,为什么,他总在店里捡别人吃剩的面吃!看,他还那样地泰然自若!
不晓得实情的,会用一个字来评判这个人———“神”!这个“神”,是“神经”的“神”。
而晓得实情的呢,则会慨叹一声,也给出同一个字——“神”!而这里的“神”,则很有点“神奇”、“厉害”的意思。
因为,这个专门在店里捡别人剩的东西吃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店老板杨菊邨。
杨菊邨当然不缺吃,更不缺面吃,只是,他担心自己吃到的东西,不能代表店里供应的正常水平———伙计给老板做吃的,当然会比给顾客做更尽心一些。于是,杨菊邨想出这一招,有事没事在店里捡客人剩下的东西吃,为的就是随时抽查面、粉的口味、质量。
这种搞法与以前人们所说的长官微服私访很有几分神似,它能确保触摸到被调查对象的最真实状态。而杨菊邨的“微服私访”又比长官们的微服私访更加不易:长官的微服私访,若说有什么要牺牲掉的话,最多是牺牲那份有大帮人前呼后拥的虚荣;而杨菊邨不仅牺牲掉了“老板”身份之尊贵,还极大地挑战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个心智正常的人,去吃沾有陌生人口水的残汤剩饭,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
老板杨菊邨这般地“微服私访”,让厨房里、店堂里的伙计做起事来都不敢大意,“杨裕兴”的质量因而很是有了保证。
(四)

还有一份神秘,则属于“杨裕兴”乃至老长沙整个面、粉馆业,而杨菊邨是“杨裕兴”老板,所以这个“神秘”也算得上与他有点关系。
是什么呢?且听好了———
“猪肝炒码,轻挑,免青,免椒!”
什么意思?黑话?
这就必须提到在老长沙面、粉馆中的一些专有名词以及通用的术语。

 

 

罗亮(2015-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