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语(Hak-kâ-ngî),简称客语(Hak-ngî),在非正式场合又称客话、客家话等,在部分地区还称涯话、新民话、广东话(或土广东话)、怀远话、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一般认为,客语在南宋便初步定型,而被定名为客家语是20世纪的事情。
客家语一般被定义为一门语言(非方言),有独立的语言代码(ISO 639-3 hak)。尽管如此,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特别是在中国国内,它被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客家语主要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国一些华人社区
属性
客家话通用词典
客家语(语言代码:ISO 639-1zh、ISO 639-2 chi(B) zho (T) 、ISO639-3hak),简称客语,又称客家话、客话,在一些地方又有涯话(即话)、雅话、土广东话(广东话)等称呼,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语方言)。在中国大陆主要流行于广东东部、东南部、北部和福建、江西南部等地区。
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家语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在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的一支语言,在国内则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官话、客语、粤语、赣语、湘语、吴语、闽语)之一。此语言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但正式被定名为客家语,是20世纪的事情。
客语是汉族客家民系(包括粤东客家人、东江水源人、粤西-桂南涯人、四川的“广东人”(后被称为土广东人)等)的母语,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南部、西部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区、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台湾、印度等等),但香港、澳门的客家人很多已经改说粤语,不说客语了。客语比较集中的中心文化区位于闽粤赣边区即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广东省的东部和北部及惠阳地区。
称谓
客家语分布的地区很广,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谓。在广东的西部和广西称之涯话、麻介话、新民话,湖南一些地方(譬如浏阳)称客姓话,在江西铜鼓县则称之为“怀远话”,而在浙江一带则有“汀州话”之称。如下表所示:
称谓
主要分布地区
称谓来源
备注
客家话 中国的江南,广东的东部,北部和福建,江西 源自于客家人的称谓,在江南称客门话(来自湖北和河南的人) 正式场合应称为客家语,客语
涯话 粤西,桂南等地区 因第一人称为涯(,ngai)而得名 另还可能来源于“雅话”
新民话 广西地区 相对于壮族和瑶族人等,客家人是新移民,所以当地人称客家语为新民话 跟客家话得名类似
麻介话 广西地区 因客家语称“什么”为“麻介”而得名 又写作“脉介话”
怀远话 江西及湖南相近部分地区 因清代客籍人入籍怀远都而得名 一般指的是客语铜鼓片
客姓话 湖南 源于其他,民系,对客家语的称呼 浏阳当地客家人也自称客姓人
粤东语 台湾 日治时期为了称呼和记录的方便,都将籍贯广东省的台湾土民记载为“粤籍”或者“粤东人”,而“粤籍”或者“粤东人”的语言称之为粤东语。
目前台湾地区已少用此称谓
台湾客家,语 台湾 专指台湾地区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语 体现台湾省内族群平等
广东话/土广东话 四川,重庆等地区 因“湖广填四川”的客家人多祖籍广东并且自称“广东人”,故得名,后加“土”字以区别当代世居广东人(或广府人)
除了四川,还有陕西,湖南某些地方也曾将客语称为“广东话”
汀州话,汀州腔 浙江丽水,云和等地 浙江等地的客家人是从古汀州迁过去的,汀州作为行政区域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作为文化的载体依然存在于这些汀州后裔中。
该称谓一般指客语汀州片(后重新划为汀北片,粤台片汀南小片)
特殊作用
客语的特殊作用,就在于它是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
客家话相关书籍
客语最独特的一点,是联结了大陆各省,乃至全球各华人地区的客家人的民系认同。客家人,无论在大陆的广东、四川,还是在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只要会说客家语,坚持客家人“不忘祖宗言”的特性,就会互相视为“老乡”、“自家人”。而不会说客语,没有客家认同的人,即使有客家血统,一般也被视为客家后裔,而非客家人。客家语的这个特点,导致在客家人占多数的地区,其它族群往往学习客语,以争取客家人的自家人认同。在台湾、马来西亚,政治人物学习客语以期获得客家人的支持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这种情形在选举活动期间尤其明显。
使用归属于客家语的涯话、赣南老客话等的人群对“客家”这种称谓的认同度较低,但仅仅是称呼上的不认同,并不表明他们否认与“认同客家”的其他客家人同操客家语的事实。语言学术研究中,它以梅县话为代表,但现实中惠阳话影响较大;在台湾,则一般以四县腔为代表
来源
有人认为,客家人最早是随着古代几次战争和时局动荡时期的移民潮,从华北迁移到华南的。他们的祖先是从现在的河南省和山西省迁移过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当时所在地语言的特色。(从那时开始这些地区的语言开始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官话方言)。客家人祖辈原是中原汉族。而现在客家语中仍在使用的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包括同样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中找到的字尾辅音[-p] [-t] [-k],却在一些北方官话中消失了。
由于客家人的迁移,客家语会受到客家先民迁移到地区的方言的影响。例如,在客家语、闽南语和粤语中能发现许多共用词汇。例如:粤语香港新界原居民的围头话之用语“掌牛”(看管牛只),与客家语之“掌牛”(zong ngiu)相同。
(注意:加“[ ]”(方括号)的是IPA即国际音标,其他标的是普通话拼音或者客语拼音,请不要随意改动方括号里的内容,除非你有把握。)
发展
客语在南宋时期便初步定型。其语音在继承古汉语的基础上,发生了有规律的音变。例如,中古汉语当中,“人”、“日”部的汉字声母(即日母),在今日普通话和大多数汉语方言里发为(r),IPA[ʐ],客家语则为(ng),IPA[ŋ]或[ȵ];“武”的中古汉语发音是[mvu],客家语则音变为[vu]([v]在大多数汉语方言里并不作为音位存在,而这也就成为了客家语的特色)。
危机
马英九用客家话
有资料显示,客家语被认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
中国大陆客语现时情况不乐观。在中国大陆,由于各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增加,人们广泛使用普通话,传统客家地区也一般不使用客家语授课,年轻一代自小接受普通话教育。同时,由于电视媒体的普及,客家语又极少用于新闻传媒和大众娱乐。目前年轻一代客家人已经很少使用客家语。以口头方式流传的传统的客家童谣现时已经极少人能完整诵唱。另一方面,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以“方言岛”形式存在的客家语同时受普通话和相对强势的粤语影响,部分客家人家庭生活用语转向普通话或粤语。
而在台湾,闽南移民比例压倒多数,除国语外,闽南语成为台湾的强势语言之一。因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即使平常以客家语互相沟通的客家人,大多可略通闽南语。部份地区客家人集体转用闽南语,成为福佬客,而转向使用国语的客家人也不少。
其他地区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当中也有不少的客家人,除沙巴州地区,很多客家人已经不会客家语,就算还会客家语的华人,可能受到当地文化跟语言的影响,因粤语文化(特别是港剧)在马来西亚普遍流行,他们的广东话能力可能比客家语的能力还要高,情况跟在珠江三角洲的客家人相似。
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sevenxiu
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07857884.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