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50年代修绵左渠和绵右渠之前,井陉除绵河两岸有点水浇地,其余多是旱地。种麦子,一亩地的收获能“滚住口袋”(即装满一条口袋,150斤)就算是好地了。农村中等以上生活水平的人家,除麦收、年节、待客、生病时,舍得吃点儿白面,平时都是粗粮为主,还要掺上糠皮、野菜、树叶一类。一到春天,山上能吃的树叶几乎撸光。在日常粗粮中,最常吃的是“咸饭”:将瓜瓜菜菜和小米、杂面条同锅煮熟,放盐,吃时就窝头或菜饼子。
过去井陉种过麦子的土地,当年往往不能再种玉茭,不像现在一年两熟。因地力不够,时间也不够,往往收了麦子以后,只能种些生长期短的豆类。如此,则产生了大量豆面。豆面这东西,如今超市里不见单独卖的,我辈年轻人没有和豆面的体会。豆面一搁水就发硬,擀个饺子皮,不等擀开边缘就裂了。
井陉人特会粗粮细做,比如“抿絮儿”。以豆面为主料,掺少量白面增加粘性,湿水和面软面团——既然普通和面法太干硬,我就和稀软点儿,看能不能吃掉你!锅里水开后,将一个类似礤床的“抿絮儿床”架在锅上,放一块面团,用一个类似薅锄的抿絮儿锄,压住面团往前擦,面即从小孔里挤到锅里,成为寸把长、粗细不匀的短条。因形似蝌蚪,也称“抿蝌蚪儿”。捞出浇卤汤食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