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塔海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中甸县东部,距县城25公里。保护区以碧塔海为中心,总面积840平方公里。碧塔海长约3公里,宽约1公里,藏语称碧塔海为"碧塔德错"。"碧塔"意为牛毯,"德"为魔,"错"为海。碧塔海素被称为高原明珠,湖面海拔3538米,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湖泊,历史上曾经是被水淹没的凹陷地带,第四纪随西藏高原强烈抬升形成目前高原面貌。
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中旬县境内,普达措国家公园里。地处横断山脉上部的高原面上,属青藏高原向云南高原的过渡地带。 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苍翠,雪峰连绵。为断层构造湖,湖面呈海螺形状,湖面海拔3539米,东西长约3000米,南北平均宽700米,最宽处约1500米,最窄处约300余米。平均水深20米,最深处约为40米,水域面积159公顷。它由雪山溪流汇聚而成,湖水碧蓝,雪山树影倒映湖中,清丽醉人,湖中有岛,生长着云杉、高山松、高山栎、白桦、柳等。碧塔海以它美丽恬静的天姿丽质吸引着游客。
保护区1984年建立,为云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4181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水禽及其栖息生境、水禽湿地生态系统、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
藏语"碧塔"是栎树成片的地方。藏语中碧塔海又意为宁静的海。在晴朗的日子里观赏春天的碧塔海,别有情致。湖畔四周,苍松古栎,遮天蔽日,碧塔海被黛色的群山环抱,像一颗镶嵌在群山中的绿宝石。湖水清澈明亮,在太阳缕缕金辉照耀下,闪闪熠熠,奇秀悦目。高山临湖,山光水色 融为一体,真可谓"半湖青山半湖水"。湖周围杜鹃花绚丽灿烂,湖畔鸟语花香,游鱼游曳于浅滩岸边。从杜鹃花海中向外望去,在广阔的草甸上,成群的牛羊悠然徜徉于鲜花点缀的草甸上,湖光与草原由此相映成趣。
由于没有任何污染,所以碧塔海鱼类资源保存得较为完整,其中有一种鱼竟有三个嘴唇!这就是中国生物学家命名的"碧塔重唇鱼",它是第四纪冰川时间期遗留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了。
逢五月杜鹃花盛开的季节,碧塔海畔的杜鹃花瓣纷纷飘落于水中,引来游鱼,鱼儿吞食花瓣后,竟醉倒而飘浮于水面,醉鱼和杜鹃就这样形成了湖面的奇特景观。据说林中的老熊也会趁月色来捞食昏醉之鱼。著名作家冯牧曾描写了这种景象,从此碧塔海"杜鹃醉鱼"的景观就扬名于世。特有的水,特有的花,特有的动物凝构出这特有的景致、湖光。群山、苍松古栎、山花烂漫相映成趣,令人如痴如醉。
碧塔海自然保护区属亚暖带气候。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植被以长苞冷杉为主,蓄积量达233万立方米。珍禽异兽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黑颈鹤、绿尾虹雉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猞猁、鬣羚、血雉、藏马鸡等;还有黑熊、棕熊、藏鼠兔、鹦鹉、画眉等数十种经济和观赏动物。湖中有一种细鳞鱼--中甸重唇鱼,是该湖特有种。
碧塔海素被称为高原明珠,其最引人的就是这塔状的小山和这一湖清明宁静的水。它们被赋予了一种神话意味,相传天女梳妆时不小心失落的镜子破碎形成了许多高原湖泊,碧塔海就是其中的一块镶有绿宝石的最美的镜片。还有传说这里是格萨尔王传中所提及的"毒湖"。姜岭大战至碧塔海,因冰天雪地,湖光朦胧,岭国的骑士们迫敌误入湖中而被淹没,转败为胜的姜国认为这是碧塔山神护佑的结果,便在小山上建造了庙宇。又有人说这岛是明代纳西族木天王的避暑地,还有人说这是寻宝者建造的庙……。总之,碧塔海蕴含了丰富的自然和文化内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