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节日大全!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这是民间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从上年腊月三十开始,连续庆贺数日,向有正月十五前均为“过年”的说法。 除夕,俗称“年三十”。家家户户在欢庆之中贴对联、门神,屋内挂年画,有的院里挂红灯,并有意倒贴一个福字,寓意“福到”。打满一缸水,抱足三日柴。柴多是豆秸、芝麻秸,有“芝麻秸,当大官;豆秸棒,年年旺”之说。除夕之日,还要祭祖先、祭天地。北屋内设供桌,安放祖宗亡灵牌位或悬挂祖谱。院内设天地桌或者香台,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君之神位”,也有的供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画像。各个供奉的神位前摆上供品,备好香烛。近中午或下午时,男子衣帽整齐,到村外朝祖坟方向作揖磕头,请祖先之灵回家过年,俗称“请家堂”。请进家后,大门口放置拦门棍,以防邪魔鬼崇入宅之忌。在院内撒芝麻秸或谷草,叫做“撒岁”,意在为财神,祖先备料喂马,人行其上谓之“踩岁”。入夜,秉烛焚香、灯光通明,彻夜不眠,称“守岁”。旧时农民为躲债外出,俗称“藏年”。除夕之夜,家人团聚,欢欢乐乐,打牌、看电视、少儿持灯笼或小蜡烛,点鞭炮、。放烟火,人人欢喜,处处热闹。至午夜子时,欢庆活动达到高潮。零点钟声一响,霎时鞭炮轰鸣,花灯高照,震耳欲聋,长辈带领子孙烧纸焚香,祭天地、祀祖宗,斟酒祝福。而后全家老小围坐炕头,喝团圆酒,吃年夜饭。食之前,先上供。子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包饺子时放入一枚铜钱,谁吃到带钱的饺子意味着谁的福气大,来年发财。还有的包花生、枣、栗子,主要用意是祈求早得子,人丁兴旺。饭后,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向晚辈分发磕头钱,即“压岁钱”。 初一,为春节的主日。是日,人人穿新衣、戴新帽,早饭都比平时早几小时,饭后,街上人群络绎、男男女女,向街邻亲友拜年。在农村,从长辈起,先近支后远支,先本族后外族。当长辈的在家接待宾客,一群群的年轻人来来往往,挨门拜年贺岁。相识者不论亲疏,途中相遇必相互作揖请安为礼,互道“见面发财”或“新喜”;即使平日不睦,或有什么隔阂。也各自拱手互祝一顺百顺,吉祥如意。拜年一直到近中午时结束。 初二,早上吃饺子,饭后送“家堂”。送“家堂”一直送到墓地,焚纸、烧香、鸣鞭炮。是日,开始带上礼品走亲威。旧有“初二老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老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之俗。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走亲威,流传有“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拐弯死老天”的说法。现多为“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且走亲戚之风日盛,从初二到十四,走亲戚接连不断。 正月里禁忌很多。主要有初一至初五不许动剪刀,因剪刀属凶器,动之不吉;初五之前的食品要在除夕之前做好,名曰“年饭”,年饭可根据各家的经济情况,可好可差,但葱、芥、蒜、韭、辣椒这5样生拌凉菜必须要有,称之“五辛盘”。农村中在除夕和元旦必吃生蒜,说是“一年啦,谁不算算”;妇女不能串门,即使同住一院,这5天也互不走动,叫“忌门”;不许扫地,扫地只能从外往里扫,更不能倒土,传说,初一地上有元宝,扫地倒土把元宝倒掉不吉利;切忌打坏家什,万一小孩摔坏一个碗,在场的大人马上说“岁岁平安”,“岁”与“碎”谐音。 破五日: 正月初五,统称“破五”。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走亲戚,也不能动刀尺做针线,不准用生米、生面下锅;过了这天就不再忌讳,故称作“破五”。这一天,临清一带常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天还未亮,人们就煮好饺子上供、烧纸、磕头,接着把祖牌位收存起来,鸣放三声“炮”后,全族男人带着香、纸、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鞭炮前去上坟。阳谷、莘县一带,则是在除夕日把剪刀用布包好或用线缠住,放在床铺底下压起来,到初五这天才拿出来,谓之“破五日”,聊城、东阿一带,各家各户包饺子,把包饺子称做“捏五”。茌平一带还有送穷的习惯,称作“五穷”。这天,人们忌拜年,用放鞭炮的形式来“赶五穷”、“打五穷”,人们称之为“打穷气”。在城镇经商的家庭中,则把初五这天定为财神生日。这天,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人们鸣放鞭炮,祭祀财神,吃象征元宝的水饺,希望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小年”,也叫“灯节”。城镇居民吃元宵盛行,象征举家团圆;乡间饮酒吃饺子,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元宵节传统过3天,即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各街多张灯火,民间组织戏班演戏,举办龙灯会,并有玩早船、秧歌、高跷、竹马、骑毛驴、舞狮、灯会等文娱活动,每当夜幕降临,城镇沿街便灯火辉煌,火树银花,男女老幼争相观赏、品评、热闹异常,称为“闹元宵”。 在传统的文娱节目中,“龙灯”、“舞狮”最为精彩。 “玩龙灯”:龙灯的扎制颇见精巧,龙灯的舞动则需要10多个青年男女配合进行。在紧锣密鼓声中,巨龙左右翻卷,腾空飞舞,狂热奔放,显现出翻江倒海磅礴之势,并有“打折”、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退皮”及“龙打滚”等惊险动作。有时,各路龙灯恰聚一处,数条巨龙汇集表演“抢龙珠”。只见五彩缤纷,跃踔奋舞,大有雷霆万钧、暴风骤雨之势。龙舞象征该年定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据说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聊城龙湾的龙灯舞曾多次进京表演,受到康熙和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赏。 “玩狮子”:亦称“舞狮”。其外貌和真狮相似,全身用染为深绿或金黄色的蓖麻,缝缀于双层厚布之上,梳成髦髦浓密的狮身,头部庞大狰狞,猛厉可畏,血盆大口,可张可合,项挂一串铜铃,摇摆得响声震耳。舞时,由两人配合,一人执头,一人做尾,在后边的人跟着狮头动作,亦步亦趋,行动迅捷,尾巴不停地摇晃。狮子大嘴片刻不息地一张一合。另一个引狮人,武士打扮,身穿密纽扣的唐代灯笼裤衫,红条束腰,青帕裹头,足登快靴,手拿绣球,在狮前引导,并先开拳踢打,蹦蹦跳跳,引得狮子张牙舞爪,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卧地匍匐,忽而摇头摆尾,既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打滚、跌扑等,模仿动作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等技巧,其动作活泼逼真、惟妙惟肖。 近年来,城镇多组织文艺队沿街公演,晚间举办彩灯、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烟火晚会,锣鼓鞭炮齐鸣,宛如白昼、热热闹闹,深夜方止。农村则集资购买或自制烟火,居街燃放,热闹非凡。闹元宵之俗,年盛一年。聊城、临清、高唐一带,农村元宵节插花树的风气盛行。其做法是:先用枣树枝和彩纸做成花树,再用秫秸和彩纸作成“花姑娘”,然后把“花姑娘”挂在花树上,最后再把花树插到粪堆上,意在希望当年棉花丰收。 花姑节: 农历正月二十八日为“花姑节”,是高唐县独有的传统节日。据传,过去有位叫花姑的女子,从南方来高唐定居。教人们植棉、纺线、织布,使高唐人丰衣足食,人们对她奉若神明。她去世后,在高唐城西门外建了一座花姑庙,以表其功德,并把她的生日---正月二十八日定为花姑节。过去,每至此日均举办花姑庙会。二十八日,农村则家家煮面疙瘩、面片和面条食用,面疙瘩示为棉桃,面片示为棉叶,面条示为棉枝,以纪念花姑,祈求棉花丰收。“收花不收花,须看正月二十八”的农谚,至今仍在高唐境内广为流行。据传这一天晴天便是花姑喜欢,即当年棉花丰收;阴天,则是花姑不悦,便不收棉花。 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民间称为龙抬头日,或称“青龙节”、“春龙节”,是日早起,农村家家户户用草木灰在屋内、院内、街门口和场院地面上,撒成囤形,称此为“粮仓”或“粮囤”,中间放少许麦、豆、谷等粮食,用砖块压住,称为“填仓”,意祈“五谷丰登”。屋内灰囤中压几枚硬币或纸币,称为“钱囤”;二月二打囤,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以灰地为安囤,在囤里面放鞭炮为涨囤,意为希望粮食多的囤中盛不下,以实现“大囤尖,小囤流”的美好愿望。因为二月二这天恰在惊蛰前后,各种毒虫开始活动,人们为了避免毒虫伤害,故用食油煎一些年糕,以此表示将毒虫熏死或熏跑;一般在这天用木棍敲房梁惊吓老鼠,也有敲铜锣或盆惊吓老鼠的。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恫吓老鼠不再出来糟蹋粮食,是日,城乡居民家家炒蝎豆,也称作“炒蝎子爪”或“炒蝎子肚”。蝎子豆,一般是选用粒大饱满的黄豆,用盐水浸泡24小时后,将水滤去晒干,置锅中炒熟食之,此豆香脆可口,炒蝎豆,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寓炒死蝎类毒虫以除害之意。据说,二月二这天,“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蛰;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此俗历久不衰。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传说,这天是龙的生日,于是家家把石磨的上盖支起来。是日,改善生活,吃饺子曰“吃龙耳”,吃馒头曰“吃龙蛋”,吃面条曰“吃龙须”,均取吉祥之意。 此外,二月二这天,忌讳动针线和推磨。传说,这天动针线会戳瞎龙眼,这天推磨会压了龙头。 清明节: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民间传说,寒食这天是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纪念忠贞之士介子推被焚死绵山之日,人们不忍生火,吃冷食,帮名“寒食节”。俗语:“清明寒食紧挨着”,民间大都把这两个日子合为一个,一般叫“清明节”,农村则称“寒食”,但过节的时间却是在清明这天。 清明节早上吃鸡蛋、单饼,喝麦仁、玉米仁或高粱米稀饭。此时正值仲春,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旧时富裕、悠闲者多于此日携酒食到野外游玩赏春,称为“踏青”。祈求一年不生脚疾,此俗沿袭至今。农村,这天则常用小米饭、豆饼、干饭喂马、骡、驴等大牲畜,以犒赏其一年的辛劳,有“打一千,骂一万,清明节管顿饭”之说。 清明节这天,在农村,家家户户均于凌晨折柳插于门框两边、窗上、梁上、床铺的席后面等地方,称“插柳”,旧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的俗彦。农家老太太还有用柳条抽打墙壁、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灶间、席后、床下、旮旯的风俗,一边抽打一边念叨“一年一个清明节,柳枝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蛰”,认为插柳能顺阳气,迎吉祥、避邪崇,又有勉励人们珍惜光阴之意。清明又是招募祭祀的日子,所以民间又称清明节为“鬼节”、“冥节”。境内居民均有上坟之俗。是日,一般是下辈人带着供品、烧纸、香等,找着铁锨,到自己的祖坟地先将供品供上,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然后焚纸燃香,叩拜祭奠,最后给坟墓上添土,表示子孙曾来上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以示对祖先的悼念。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民间习惯称作“五月单五”,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纪念日。相传,这天人们包粽子投入江里,意为让水中鱼吃粽子莫吃屈原身体,此俗流传至今。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城乡居民仍有吃粽子的习惯,也有“吃了端午粽,一夏不生病”之说。是日,家家户户前插艾蒿,或放于炕席底下,或塞于耳内,意为辟邪趋虫;小孩子手足系以五色线,或胸前戴内装雄黄、艾叶等趋虫物的“香荷包”。也有在节日前一天,把少许雄黄酒撒入公共水井中,家家户户都可以喝到含有雄黄浸过的水,据说能驱灾辟邪。 端午节正值麦收大忙之时,农村有看丈母之俗,称为“看夏麦”,并帮岳丈家“忙麦”。麦后,乡村新婚少妇要回娘家“住夏麦”,其间有为婆家成员做布鞋之俗,此俗少数农村至今仍存。 夏至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民间传统节日。是日,日影长至终极,是一年之中白日最长的一天。其时,气温升高,作物生长旺盛,急需中耕除草。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这天中午,家家爱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意为防暑降温,��“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夏至这天,高唐人喝凉粉,聊城人则习惯喝绿豆面叶,以后若干天内,中午大部分喝绿豆汤。 六月初一: 俗称“过半年”、“小年下”。旧时,商号店铺于该日犒赏职工,摆酒宴吃喝以酬其劳,并放假一日。境内至今尚有“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饭饱”的俗语。人们便在六月初一这一天备些水饺、馒头、瓜果之类贡品为老天爷上贡,祈求雨足年丰。是日中午,农村家家户户包饺子,延续至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