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丁传贤

家乡区县: 江苏省海门市

丁传贤,男,1936年2月11日生于江苏海门市,无机涂层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硅酸盐学报、无机材料学报和摩擦学报编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9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同年,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
丁传贤在指导学生
丁传贤在指导学生
研究所(上海硅酸盐所前身)工作;
1983-1985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材料系工作,其后又赴日本国无机材质研究所、德国爱兰根大学短期工作;
1995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事等离子喷涂涂层配方、工艺、性能、结构、应用和相关应用基础研
丁传贤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丁传贤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究50余年,研究成功可供实用的电弧等离子喷涂设备和高温防热、耐磨、生物相容、红外辐射、电解催化等多种涂层系列,取得2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13项获得国家、中科院和上海市的奖励,在航空、航天、纺织、化工、机械、医疗等行业得到应用。近年来,他组织开展了新型生物涂层、纳米涂层的研究,研制成功的人工骨关节涂层在临床上应用并批量生产,申请专利多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名,指导的多名研究生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等奖项。
1964年,28岁的丁传贤研究出了他的第一个科研成果——可供实用的“电弧等离子喷枪”,该成果荣获原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国家科委颁发的工业新产品三等奖。在以后的47年里,丁传贤取得2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13项获国家、中科院和上海市奖励。研制成功的高温防热、耐磨、生物相容、红外辐射、电解催化5个系列共22个涂层品种已在宇航、飞机、轻工、纺织、机械、医疗等行业获得应用,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民用和国防工业作出了贡献。
1988年10月,原国防科委技术工业委员会给他颁发了“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1936年2月11日,丁传贤出生在江苏省海门市三阳镇。6岁到12岁,丁传贤就读于家附近的三阳小学。新四军东进以后,在启海地区开辟了根据地,学校由地方党组织接管。丁传贤说,共产党一心为穷人,上学不用缴学费,自己买几本书就行了。1950年他到海复中学读初中,学杂费是全免的。
丁传贤是寄宿生,每月只要交相当于50斤玉米的伙食费。早喝糁儿粥(即玉米粉做成稀薄的粥),中午晚上吃珍珠饭(即粗玉米碎粒做成的饭)。16岁时,丁传贤就读于江苏省南通中学。

对于地处偏僻的海门农村而言,有小孩子能够进南通中学读书,可是天大的喜事。从家到学校,丁传贤要先从三阳赶到海门茅家镇,步行几十里泥路,再改乘汽车。行程只有50里,但要在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泥沙路上颠簸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南通。
在南通中学读书的情景,丁传贤至今清晰地记得:语文课老师陈霜桥,讲课时从来不作主题思想、段落大意等惯常分析,总是抓住最精彩的部分启发同学思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期末发作文本,他要挨个把学生叫到讲台前,仔细地分析该生一学期写作上的进步和不足,指出努力方向,要两节课时间才能把全班的作文本发完。生物老师张舜俞课前请课代表将讲稿内容抄在黑板上,让同学们把这些内容记下来,使得同学们可以在课上专心听讲。一学期下来,同学们有了一本完整的生物课资料。张老师讲课语言简练,生动有趣,有的同学十分喜欢模仿他的声音和动作。他具有绘画基本功,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能在黑板上迅速惟妙惟肖地画出来。深入浅出是徐质夫老师讲授三角学的一大特点。他知识渊博,对数学逻辑领会很深,教学富有艺术,能够严谨而浅显地表达出来。学生听完他的一堂课,脑子里清清楚楚。化学老师顾昌祖教学态度认真负责,教学语言生动,课堂上总是鸦雀无声。他对化学反应的过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再加上记忆力特强,数字、分子式,加热、稍加热、恒温等等概念交代得丝毫不差,让人一听就牢牢记住了。在顾老师的引导下,丁传贤深深爱上了化学。只要是顾老师讲过的,丁传贤就深深刻在记忆中,不需要复习,常常考100分。正是因为化学老师教得生动,使丁传贤对化学颇感兴趣,19岁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从此将一辈子献给了自己喜欢的化学研究。
回顾学习生涯,丁传贤说当时学校管理制度很严格,但是学生从来不感到约束,培养了学生们惜时如金、刻苦自学、自立自强、自我奋进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学生以后一生受用不尽的。

 

三毛哥哥(2015-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