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邱竹贤

家乡区县: 江苏省海门市

邱竹贤(1921.5.19-2006.7.28)江苏省海门市人。冶金学家,中国铝冶金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先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挪威技术科学院国外院士,挪威科学院国外院士。
1943年8月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先后在四川电化冶炼厂、台湾高雄铝厂、抚顺铝厂任工程师12年。1955年5月调东北大学(当时称东北工学院)任教至逝世。先后承担轻金属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教学工作,已有上千名大学生毕业,培养硕士研究生26名,博士生32名。先后出访了奥地利、挪威、丹麦、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国的大学、铝厂和研究所,参加科研合作,并担任了挪威工业大学、新西兰大学、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工业大学的客座教授3年。
邱竹贤致力于铝冶金及融盐电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融盐湿润、融盐渗透、阳极效应和金属雾生成等均有新发现,形成了融盐界面现象及界面反应新学科。总结了节省电能的规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建设和发展中国铝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铝材之父”。

邱竹贤,1921年5月14日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县。幼年随父学习中医,14岁时父亲病故后,他入海门中学高中半工半读,在图书馆协助图书出纳工作,每日清晨他在图书馆内潜心读书,学业成绩优异。17岁高中毕业,他考入上海暨南大学化学系,享受公费待遇。当时上海已经沦陷,暨南大学要搬迁,因此邱竹贤于1939年重新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是年冬转赴贵州平越县(今福泉县)读书。贵州省有丰富的铝矿和煤矿,兼有典型的岩溶地质环境,对邱竹贤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攻读矿冶学科的四年中,他经常利用假日去郊外作地质考察,锻炼了体力,树立了为发展中国炼铝事业献身的壮志。大学中清苦的生涯,激励他勤奋学习,1941 年在全国矿冶科学生竞试中,他荣获第一名,受到奖励。
1943 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资源委员会所属的电化冶炼厂(在四川綦江),在炼锌和炼铜车间任技术员,1945年参加炼铝试验工作。1946年他奉调到台湾铝厂(在台湾高雄市),任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台湾铝厂铝电解车间工程师。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他返回大陆,临时在浙江省立台州中学任英语教师。1950年受聘于抚顺铝厂,从事修复铝厂和培训技术人员的工作。当时有许多苏联专家来厂,邱竹贤是中国国内唯一的有炼铝经验的工程师,为建设中国首批电解铝厂作了重要贡献。从1955年起,历任东北工学院副教授、教授,轻金属冶炼教研室主任,有色冶金系主任。担任铝电解课教学工作,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1987年当选为挪威技术科学院国外院士。
1989年当选为挪威科学院国外院士。
2006年7月28日15时24分,邱竹贤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沈阳逝世,享年86岁。
他先后应挪威、丹麦、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前苏联有关大学的邀请,前往讲学,担任客座教授或合作科研,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学术联系。由于在融盐电化学和铝冶金方面的杰出成就,1987年11月和1989年3月邱竹贤先后当选为挪威技术科学院和挪威科学院国外院士。他还先后出国访问了许多国外炼铝厂和铝业研究所,注意吸取他们的长处,回国后整理发表了国外铝冶金新技术资料,并提出了改进中国铝工业生产技术的建议。
40年来他单独或合作撰写轻金属冶金方面的论文150 余篇,单独撰写的专著有《铝冶金物理化学》和《预焙槽炼铝》两本,合作撰写的有教材《铝电解》等三本,合作翻译的有《冶金热化学》等七本。近年来他与挪威奥斯陆大学K.格罗泰姆(Grjotheim)教授合作撰写了《融盐技术——理论和应用》(英文版)上下册。邱竹贤于1986年被评为全国冶金教育先进工作者,1989 年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师,1991年评为全国高等教育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三毛哥哥(2015-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