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慎是最早见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古老居民,它是靺鞨人的祖先,满族人的远祖。远在商周时代已为中原所了解,和中原有着密切的往来。肃慎文化是中国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肃慎人是中国多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的重要成员。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可以确定肃慎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松花江中上游和牡丹江流域的广大地区,牡丹江流域是肃慎人活动的中心。
宁安市镜泊湖畔的莺歌岭遗址,就是商周之际肃慎人的文化遗存。莺歌岭位于镜泊湖南端东岸,1963年考古发掘,发现4座居住遗址和一处灰坑,分上下2个文化层。莺歌岭上层文化距今3000多年,正是中原商周时期;莺歌岭下层文化距今5000--6000年,相当于上古尧舜时代。当时居住在莺歌岭一带的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石磨棒等从事原始农业、牧业。从出土的小陶猪,可以看出具有驯化特征的野猪模型,说明肃慎人已有初期的畜牧业,出土的鹿角锄,可证明肃慎人已有了原始的农业。瓮、罐、釜、盘、杯等手制夹砂黑灰陶、红褐陶器是他们的基本生活用具;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方形或长方形原始住屋里。
春秋战国时代,肃慎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个家庭组成氏族公社,许多氏族公社又组成部落每个氏族公社大体上有一百多人到数百人。
石器是肃慎人的主要生产工具。他们用石斧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种上御寒的黍和粟。用石刀收割庄稼。男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狩猎,女人主要从事捕鱼、纺织、家务、饲养家畜(主要是养猪)和部分农业生产。她们用纺轮将麻纺成线,织成麻布。再用骨针缝制成简单的衣服。
肃慎族的丧葬习俗较为独特,人死后放在石板或石块铺垫而成的矩形石棺中,有秩序地埋葬在公共墓地里。从石棺大小不等,随葬品多少来看,此时肃慎人已发展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萌芽期。在宁安渤海博物馆里,就有当时用过的石棺。特别是王博宇、汪军二位先生所编著的大型画册《宁古塔》(五千年石文化)用莺歌岭以及牡丹江流域出土的大量文物,有力地证明了莺歌岭及牡丹江流域是我们的祖先肃慎人的故乡。
东汉时肃慎称为挹娄。《后汉书》卷85《挹娄传》中记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在扶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及。”市内东京城镇的东康遗址,其年代相当于中原的三国时期,是挹娄人的文化遗存。东康遗址出土的陶器,以夹沙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些泥质黑陶。从出土的石器工具、陶瓷的生活用具上看出挹娄人主要从事较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渔猎业。
公元4世纪至6世纪,南北朝时挹娄改称为勿吉。勿吉各部落分布在长白山以北,牡丹江、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以及苏联沿海州等广大地区,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居住在粟末水(松花江)中游的现在吉林市附近的部落,这是勿吉的主要部分。
隋唐时期,肃慎人被称为靺鞨。《归唐书》卷199《靺鞨传》中说,“靺鞨,盖肃慎之地,后魏谓之勿吉,在京师东北六千余里。东至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其国凡为数十部,各有酋帅,或附于高丽,或臣于突厥。”
当时的靺鞨有数十个部落,其中主要部落有七个,即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号室部、白山部、黑水部、粟末部。其中的安车骨部分布在牡丹江流域。
大祚荣基于其父乞乞仲象曾受唐封“震国公”,因此他自称“震国王”,国号“靺鞨”。 靺鞨国的建立,标志着靺鞨族的发展进入有国家组织的阶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