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山的怀念

家乡区县: 黑龙江省宁安市

年的清明防火,都要去石岩镇团山子村,村东南的路边上有一座圆圆的小山,当地百姓称之为小团山,就在山坡上有两座水泥坟墓,青石墓碑和墓前用红底白字写的“君长眠”诗引起我的注意,这里长眠着一位老一代党的文艺工作者、作家李悦之同志。

从第一次走到墓前,每年的清明都同石岩镇的领导来此吊唁,特别是作家李悦之夫人为怀念丈夫写的长诗“君长眠”更是感动着每个到此的人们,正是这位作家与团山子村有着一段难忘的经历。

这里说的石岩镇团山子村,位于宁安市东南40公里,村子处于浅山区,原有5个自然村,后来这几个自然村都分别自立门户分了出去,现在的团山子村民都居住在一起,有500多户、1860口人、9000多亩耕地,在全市的农村来说是个中型村。团山子村周围的环境很好,东南都靠山,又有东大河从村北贯穿而过,这一带虽有山但不高,属于浅山丘陵,而山下平川上的耕地盛产粮食和甜葫芦为主的各种经济作物,百姓的生活还是不错的。

说起团山子村,曾有过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略军占领东北后,团山子村的耕地被“满拓”(日本开拓团)以较低的价格强行收买,百姓们还要租回来种并交租子。1942年日伪当局还强迫村中120户农民去黑河地区“开拓”,到那里去开拓种地,过着非人的生活,许多百姓因水土不服而染上“克山病”后就客死他乡,再加上冻、饿、累等的折磨,有几户垦民全家都死光了。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了。第二年春天剩下的垦民自己赶着大车,长途跋涉又返回团山子。随着东北根据地的土改,农民们分得土地,当家作主。当时的党员关文昌,模范军属刘桂珍等人积极响应党号召的“组织起来,开展农业大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前线。”于1948年就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随后又发动群众联合互助,到第二年就有60%以上的农户组成了11个互助组,虽然当年出现旱灾,但参加互助组的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精耕细作,庄稼当年还是取得好收成。

团山子互助组大发展的同时,他们看到相邻的国营农场土地连片,使用谁也没见到过的拖拉机后大开眼界,“这玩艺劲头足,干活多,粮食要丰收,靠的就是它。”团山子的农民向宁安县委提出要求使用拖拉机耕种,但互助组土地分散东一块西一块,无法使用机械种地,必须将零星的耕地连成片才行,于是他们经宁安县委批准,将耕地和农具、大牲畜联合起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合作社。1952年3月在此基础上正式试办“集体农庄”,他们不仅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先行者,也成为松江省和宁安县农业发展的一面红旗。正是这个时候省委将刚到我省农村体验生活的剧作家李悦之同志派来团山子,从此他与团山子的百姓结下了这段不解之缘。

李悦之,原名李德泽,河南省舞阳县人。他1922年出生,1938年8月就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第二年从鲁艺文学院艺术系结业后,就到抗敌演剧二队从事抗日救国的文艺宣传工作。在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他与许多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一道深入农村,深入敌后,创作出许多歌剧、诗歌等,对发动群众参军参战,保卫红色政权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建国后他成为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的研究员,又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的成员,中央歌剧舞剧院的编剧,从此他成为一名专业的剧作家。

1952年初李悦之同志来到松江省(后与黑龙江省合并)农村体验生活,正好省委同意在宁安县搞农业合作化试点,在团山子村试办“团山子村集体农庄”。李悦之同志便要求来团山子,为了方便工作,省委给李悦之同志任命相应的职务,从此他被任命为中共宁安县委副书记兼团山子党支部副书记。

团山子集体农庄成立后,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激情空前高涨,他们盼望着走富裕路,过上好日子,但是这集体农庄是个新事物,什么样、怎么办谁也没见过,也有百姓心有疑惑,怕这是瞎闹哄,他们认为如今翻身了“三垧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不错了,“不求大福大贵,种地保个平安。”李悦之同志根据听到的不同反映,他深入到农户家去作思想工作,他将办集体农庄比喻成农家盖房子一样,他说:“咱们自家盖房要先挖好地基才能砌好墙,还要有房梁、檩子和椽子,这里哪条都得是棒棒的、不能凑合,不然这房子就不牢靠。办农庄也和咱家盖房子一样,大家同心协力,这农庄才能发展壮大,百姓们才能过上好日子。”

团山子的农民们经李悦之同志这么一讲,都说“李大哥说的话在理儿、说到咱老百姓的心坎上了。”不仅许多农户报名入社,还有13户单身汉也自愿报告入社。百姓们说“这几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的主儿也入社了!”

艾珊(2015-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