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施雅风

家乡区县: 江苏省海门市

施雅风,地理学家、冰川学家。长期从事冰川学和地理学研究,是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并领导和促进开展冻土学与泥石流的研究,在发展中国地貌学、干旱区水文学、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他提出“开发高山冰雪水资源,支持西北农业生产”。并组织祁连山、天山、乌鲁木齐河等冰川考察,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现代冰川专著《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2月13日在江苏逝世,享年93岁。

1919年3月21日,施雅风出生于江苏海门市。
1937年—1948年,浙江大学毕业,在著名地质学家叶良辅指导下,撰着“遵义附近之地形”论文,获教育部奖;1944年在黄秉维教授指导下着“华中水理概要”论文,获硕士学位;后进入设在重庆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47年在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从事科技界革命活动。

1949年,南京解放后,参与创办《地理知识》月刊。
1950年—1984年,1953年调到北京,任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地貌区划研究;1954年兼任中科院生物学、地学部副学术秘书,主要从事1950年代地学发展规划;1958年到兰州,组织中国西部高山冰川考察,先后任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副队长、冰川冻土研究室主任、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副所长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兰州分院副院长、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主任、常委。1984年改任冰川冻土研究所(现为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5年至今,兼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并聘为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河海大学名誉教授。在学术团体内曾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冰川冻土分会主任、中国第四纪研委会副主任、竺可桢研究会理事长、国际冰川学会理事、皇家伦敦地质学会、国际冰川学会等名誉会员。同时还任《冰川冻土》杂志、《地理学报》、《中国科学》等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他发表论文200多篇、主编各种专著18种,他开拓建立了中国冰川学研究体系;推进新学科冻土学和泥石流的研究,为地貌学、冰土学、泥石流研究、西北水资源研究、第四纪研究、青藏高原的综合研究和有关全球变化研究等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4年与谢自楚合作的《中国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获中科院优秀成果奖。
1978年起任冰川冻土所所长、研究员,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地学部副主任,
1984年后改任冰川冻土所名誉所长,兼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研究员。
80年代主编的《中国冰川概论》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他参与的集体研究成果《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获。
1987年他主持的《中国气候与海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研究项目,获1999年系列成果奖。
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地球科学”奖。
2011年2月13日18时35分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不幸逝世,终年九十三岁。

求学立大志

施雅风从小聪明可爱,5岁就上学了。1932年夏,父亲因病去世,由母亲独撑家园。“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三省,国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号深深地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哥哥也每周寄来邹韬奋编的《生活》周刊,给他以“担负起天下兴亡”的正面教育。起初由于他阅读课外书太多,成绩平平,受到哥哥的严厉批评。到初中二年级时,他真正意识到求知报国的重要,于是刻苦用功读书,到1934年初中毕业时,地理考了98分,历史得满分,总分名列全班第2名,并考上了省立南通中学和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最后选择了去离家较近的省立南通中学读书。

 

三毛哥哥(2015-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