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人包括流民,流放的文人、官吏等,自古有之。其准确说法是“流人,有罪见流徙者也。”(陆德明《音义》)传说尧舜时期,曾将作恶的四大臣流放。中国社会几千年被流放贬谪之人亦有不少,究其历史,可见流人之血泪。
宁古塔流人是清代在特定时期,将不同获罪之人流放于苦寒之地宁古塔的特定含义,其时间从清代顺治帝开始至光绪帝都有,其中以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朝为多。而非官方的,因无法生活,自动闯荡东北、迁徙于宁古塔而生存的大多称为流民,这在清代不同时期都有。宁古塔流民多来自于山东、直隶(河北)、山西等地。
清代流人前期多发往东北,以尚阳堡、宁古塔和卜奎为多;后期发往西北为多。而宁古塔流人的特点是时间相对集中,大都是顺治、康熙和雍正等朝。人数多,文人多,官吏多,影响面广泛。其中以文字狱为多,因此在流放东北宁古塔的犯人中曾有一些文学大家,他们口述笔记著述立说,给后人留下十分丰厚的宝贵财富,同时用其文化、知识点燃了东北地域,尤其是宁古塔地域传播中原文明的火炬,而大量流民的涌入,他们人数众多,从事的行业也非常广泛,逐渐成为开发边疆、发展生产、增加人口及东北地域经济实力的主体,从而加快了向中原学习的进程,形成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值得后人品味、研讨和保护。
一、流人及清朝的流放制度
1、流人与流民
最初的流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时代,伴随着战争的产生、人口的掳掠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流民也在其中,天长日久成为一个地域的主要群体。
流人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后来流人被解释为——“因犯罪而被流放之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许多无罪人员也被流放。如宋金战过争中因“靖康之难”为金兵掳到东北的不仅有“徽钦”二帝,还有众多的官吏、宫女、工匠及普通百姓,总人数达到数万人,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无辜平民百姓,所以流人中不仅有官吏,也包括众多的普通百姓,他们为生存而迁徙,带有强烈的求生的目的性,尤其在清代后期大量涌入,称之为流民。
2、流人及流民的原因及构成
一是流人是被惩罪的对象,是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为镇压反抗及不利于其统治的人而采取的流刑,是一种刑罚,曾成为一种制度。
二是流人和流民是统治阶级为掠夺财富,强行实行迁徙和戍边政策的产物。如清代的民族迁徙及后来的招民实边。
三是流人是统治阶级认为有罪之人。被流放的人中有刑事犯人,也有强行被流放之人,其中许多人是清白的、无辜的,清代众多的文字狱,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完全是为了统治者而服务的,如清代“顺康雍”三朝和乾隆朝前期都出现过大量的文字狱。
四是强行迁徙流放。因某个政治事件,被集体治罪,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如清代著名的“朱三太子案”、“平定三藩”等事件后,原明朝朱氏家族、吴三桂属下及其受到牵连的追随者,“通海案”所涉及到的人员及家属等,均被强行迁徙到宁古塔来。
五是自然灾害、兵变、犯罪等在原地无法生存之人。如清代自道光年间山东、直隶(河北)、山西等地百姓为了生存私自越过柳条边,闯关东谋生之人,也包括清中期白莲教及清末义和团等运动失败后,逃避朝廷治罪处罚的人等。
六是到东北谋生之人,如关内的人来东北放山、淘金、采矿经商贩运之人,以及清末朝廷实行招民实边政策,从山东、河北等地招来的垦荒百姓等。他们属于流民,带有十分强烈的目地性,为的是吃口饭求生存,讨个活路,以生存为主要目标。
3、清代的流放制度
清军入关不久,顺治元年(1644年)就在《明律》的基础上,修改成《大清律》,后来又不断的修改,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清代的刑法仍然袭用明代的笞、杖、徒、流、死五种手法,其中与流人有关的分别是迁徙、充军、发遣,属于正刑之外的闰刑(辅助刑)。发遣刑罚是清朝统治者认为罪不至死,而充军又不足以尽其罚的人,基本发往边疆,如东北和西北边疆,充当苦差或作为奴隶使用。清代的充军者与流刑犯人之间并无本质区别,所以准确地说清代与流人有关的有4种刑罚,即迁徙、流、充军、发遣其中,以发遣为最重,充军次之,流和迁徙又次之。
清代流人的重点是东北,据研究流人的专家李兴盛先生统计,清代的东北流人达130万人之众。其原因是清代实行的“一人犯法,祸灭九族”,甚至还有的涉及到同宗族的亲戚及邻里、仆人。所以流放一人往往会牵连全家几十口乃至上百口人,如吕留良文字狱案,其家族除被杀之人外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就有百人之多,这样来看流放人口的数字是惊人的。
二、清代著名流放地——宁古塔
清代流人从清初顺治时开始,其流放地开始是辽宁的尚阳堡,后来大都流放到黑龙江,包括宁古塔、卜奎(齐齐哈尔)、三姓(依兰)、瑗珲(黑河)及阿勒楚喀(阿城)。其中以宁古塔流放人最多,名人也最多,最为著名。
清代的宁古塔地域大,属苦寒之地,又是抗击罗刹(沙俄)之前沿,从后金天命十年(1625)镶兰旗人兴佳驻防宁古塔开始,这里的军政建制就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位置重要,清康熙元年(1662)清政府决定,改宁古塔昂帮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康熙五年(1666)废旧城而迁入宁古塔新城(今宁安市),从此宁古塔新城突显其在东北边疆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显赫位置。正因为如此,有许多流人、包括流民都被流放或迁徙于此。
宁古塔地域接纳了多少流人,目前尚无准确统计,但从流人所说及文献中可知宁古塔流人不仅多,而且十分广泛。顺治十八年(1661 )流人张缙彦在说到宁古塔流人时曾有“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燕、赵之人”《域外集》。而流放此地的方拱乾在《绝域纪略》中也有“华人(汉人)则十三省无省无人,亦各因其地以为俗”,这是说流人十分广泛,全国各省都有,不同风俗的也有。当地人甚至“云:此暖是蛮子带来。”(吴桭臣《宁古塔纪略》)这是说宁古塔天气变暖,是因为蛮子(流人,南方人)来的多了所至。
清代流人最先遣戍犯人之地为盛京(今沈阳),顺治年间第一个文字狱流人函可即流放此地。再就是流放尚阳堡,曾成为清初重要遣戍犯人之地。而宁古塔则是第三个流放地,也是流放犯人最多、最普遍的地方。清朝廷为什么选择宁古塔?清初期的宁古塔被认为去京师以北极远,土地荒凉,行人视为畏途。而且文化、经济都十分落后,还天寒地冻、野兽横行、人迹罕至、道路崎险。有的文献中说流人未到目的地就可能在路上被“虎狼所食”,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我们在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中,曾看到过对宋代流放犯人的描写,如宋江、林冲,大都面部刺字,身带枷锁,行至半路就可能被差役害死,不能生还。而流放至宁古塔更是个不吉利的字,所以有的流人说:流人都十分害怕流放到尚阳堡,这里距京师不过三千里,而且有屋宇可住,流放者可以活下来,而与流放宁古塔相比则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许多流人无生还的可能。
宁古塔地域十分艰苦,从京城到这里要走上3-4个月的时间,冬天路更难行走,以至于后来清康熙帝东巡时,看到流人悲惨的处境时感叹道:“流徙宁古塔、乌拉人犯,朕向者未悉其苦,今谒陵至彼,目击即知。此辈既无房屋栖身,又无资力耕种,复重困于差徭。况南人脆弱,来此寒苦之地,风气凛冽,必至颠踣沟壑,远离乡土,音信不通,殊为可悯。”(《镜泊湖畔历史文化名城——宁安》第33页)于是,清政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6月下令免死减刑等人犯不再发往宁古塔,而改发尚阳堡(今开原县),但后来仍恢复将人犯发往宁古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