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筑特色

家乡区县: 云南省大理市

(一)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境内雪山耸峙,草原广袤,河谷深切。在这雪山深处,在这草原腹地,在这清幽宁静深邃神秘的地方居住着藏族人民。神奇秀丽的山川,古老的民族文化积淀,孕育出这里的人民善良、淳朴的性格。

藏族民居建筑很明显的体现了藏民们对生活的态度。藏族建房有六项仪式,即造址、奠基、立柱、封顶、竣工、乔迁。藏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采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建筑设计大师、室内设计大师梁思成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物不仅仅给人以舒适的享受,而且像音乐一样更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就环境保护而言,人们提出了“绿色建筑”,它包括美观舒适,采光通风,环境污染,噪音隔声,保温隔热,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等等。设计的很多方面,往往是人们在现实居住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一些问题与发现。

(二)丽江

在丽江要谈到的少数民族就是纳西族了,纳西族在这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从东巴文字中你可以看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

丽江纳西族传统的民居是数量最大的建筑类型,它以鲜明的特点反映着纳西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民族习俗、生产生活方式、伦理、宗教信仰及哲学价值观念。

丽江民居、街道依山傍水,顺山就势,古朴自然,选址建城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在丽江给我印象和启发最深的是,利用西高于东的地势,人工控制活动石板,定时引西河水入中河,并冲洗五花石铺成的街面,保持城市的清洁干净。因此清晨的丽江古城格外的清新干净,你会发现你脚下的五花石一尘不染。

来到丽江的人通常都会到束河去走走,有的人甚至就选择在束河长住,因为丽江太过纷杂,远不及这里的纯朴宁静。就算是那些矫情的伪小资们无论怎样说丽江的时光是如何柔软,那儿的水车是如何翻开隐藏的岁月——但是他们都是说丽江的巷子、酒吧,还有丽江的艳遇,表面的浮华远远不是它自己;在束河,你会发现,这才是时光本来的样子。

从纳西人居住的房屋上面,你可以看到天人合一的古老文明。在束河,古城民居都具有典型的纳西族建筑风格:一楼一底的庭院式结构、金色雕花的堂屋正门、满院四季盛开的各色鲜花——形成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 

纳西民居也很有特色:外墙砌不到顶,后墙上部用板枋材隔断,两端山墙用“麻雀台”压顶与山尖隔断,出檐悬桃显得很深邃。最有特色的是,纳西民居在屋檐的山尖悬串一块很长的悬鱼板。墙体从下到上往里微微倾斜,从而使屋面舒展柔和,使房屋构造轻盈飘逸,房屋墙上几乎都有壁画,看起来有一种别样的特色。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建筑中凝注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悬板鱼更是有一层很特别的含义,它代表了年年有余、吉祥如意、如鱼得水、更有防火之意。

纳西族的建筑古朴典雅,古城的建筑群都是土木结构的瓦屋。瓦屋,会让人想起很多的往事,是一种满载亲情的传统建筑,也给人一种沧桑感。

纳西民居是木构为骨架,以木结构为主的土、石、砖、木混合构造体系。因构造种类众多,房屋造型多样,内容丰富。每种构架式都有其名称,各种构架组成的房屋以构架式命其名称。

纳西民居正房为上辈住房,下辈住厢房。楼上一般不住人,主要作副食品储藏库,楼层只有一间分隔,以备招待远方来访客人。这正好和藏族民居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三)大理

大理的秋晨清凉温润,城内流淌着清澈的却是古朴而幽静了。大理城的城区道路至今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十分的古朴、别致。

大理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到处可见古朴雅致的白族传统民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典型的以“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闭式庭院形式构建的白族民居。有独成一院,有一进数院,平面呈方形。造型为青瓦人字大屋顶,二层、重檐;主房东向或南向,三间或五间,土木砖石结构,木屋架用榫卯组合,一院或数院连接成一个整体,外墙面多为上白(石灰),下灰(细泥)粉刷。

与游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来从事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定居是农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征,因此,注重居住条件成了白族最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追求住宅宽敞舒适,以家庭为单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饭、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储备粮食、饲养牲畜等作用。

白族民居特别重视内部装修,院内各处装修极其丰富华丽,千姿百态,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大理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中国古建筑大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比如:傣家竹楼、壮族的干栏式木楼、普米族的木楞房、彝族的土掌房等。

筱er(2015-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