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这里属平舆、宜春和安城三县所辖。至迟在文帝时,汝南郡已由陈郡析置。景帝二年(前156年),置汝南国,立其子刘非为汝南王。三年(前155年),徙刘非为江都王,汝南国除为郡。其后,郡治虽有变化,但大体都在今天驻马店市一带。
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第一次在汝南设郡,即汝南郡。当时的汝南郡治所在今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后迁至上蔡岗山、汝南汝阳(今汝南),下辖37县。管辖范围包括今驻马店、信阳、漯河、平顶山、许昌及安徽阜阳等地,成为汉王朝二十三郡之一。汉王朝在夺取政权后,吸取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开始推行一系列开明措施,提拔任用了一批贤臣廉吏,使西汉成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王朝之一。而当时汝南郡地处中原,洪河、汝河、淮河贯穿其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加之汝南郡为天下大郡,人口接近三百万,经济、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整体水平高出全国其他诸郡。因此,从西汉末开始,汝南籍为官者已登朝入府,为他人所羡慕。到了东汉时期,更是群贤竞秀,为世人瞩目。据后人统计,当时汝南人入朝为官六百石以上职位的就达六十人,《后汉书》中有名有姓有传的更是数不胜数。因此,史书上称,"汉末论党季,汝南实其渊"。
明朝时期,汝宁府知府(今汝南)比较重视教育,热心办学,除了乡下办许多学馆以外,光府城就建立了五座规模较大的书院:北书院、南书院、天中书院、南湖书院等。这些学馆、书院,培养造就了很多人才。仅嘉靖万历皇帝在位的几十年中,汝南考取举人的就有185人,考取进士的有51人,考取贡生、秀才的更多了。汝南人进学的多,在外地做官的当然也多。万历朝当时明朝内设六个部,五个部中都有汝南人身居要职,掌握实权。其中有吏部尚书李宗延,兵部尚书傅振商,工部右侍朗佳有根,礼部侍朗费必兴,太常侍卿羊可立,云南道御史兼三秦巡按李本固。因为汝南人在朝做官的多,地位又高,颇有"半朝"之势,故人称"汝半朝"。
明朝汝半朝的出名源于万历朝的争国本事件。万历皇帝要立太子,打算废长子朱常洛立幼子朱常洵为太子,朝内大臣议论纷纷,认为不合太祖定下的法规。李宗延、傅振商、李本固、桂有根、羊可立、费必兴等汝南籍的六位大臣联名,由李本固执笔写了一个奏章,呈与万历皇帝。由于奏章措辞坚硬,语言辛辣,触怒了万历皇帝。万历皇帝说李宗延等人依仗汝半朝之势,欺君傲上,非要治他们的死罪不可,多亏各部大臣上殿保本,才免去死刑,贬官为民。他们回到汝南家乡,有的研究经、史、子、集,有的著书立说。李本固编修的《汝南志》书,傅振商写的《爱鼎堂文集》均流传后世。
十八年后,太子即位,下诏为"汝半朝"平反昭雪,重新启用,有的官复原职,有的又提升了官职。自此"汝半朝"的传说就流传下来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