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各大茶山的特色

家乡区县: 云南省陆良县

雲南地形氣候環境特殊,高緯度、高海拔,低緯度、低海拔的一致性,加上地理位置特殊、地形複雜,其主要表現特點為:

1.區域性差異分明,垂直變化十分明顯。

2.年溫差小、日溫差大。

3.雨量充沛、旱雨季分明,降雨量北少南多,分佈不均。

這樣條件下,加上部分茶種與生長型態不同,各茶山茶菁茶質有明顯不同特質。若以相同茶種、生長型態、製程等相同客觀條件下,雲南茶區出現「北苦南澀」、「東柔西剛」的特質。

 

革登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简介:位于古六大茶山的东北部,东连孔明山、南与基诺茶山隔江相望、西接蛮砖茶山、北与倚邦茶山为邻,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莱阳河一带。也是古代较闻名的茶区,当时年产茶量在 500担以上。史料记载,清嘉庆年间 (1796--1820)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传说为诸葛孔明所栽种,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茶王树根茎腐化后留下的洞穴尚存,横向370厘米,纵向390厘米。至今革登茶区老茶树所剩无几,仅存茶房、秧林、红土坡等几片古茶园,累计不足500亩,剩下的只有断碣残碑。以目前革登茶山实际的状况,可说很难量产茶品,名列六大茶山,可谓名存实亡。
大叶、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蜜感、微苦,舌尖甜昧明显、中后段微苦有甘韵,汤质稍薄。

莽枝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简介:位于革登茶山西南方、蛮砖茶山西面,传说是诸葛亮埋铜 (莽)之地,因此取名莽枝茶山,主要市集在牛滚塘街。古代都由外来生意人从事茶叶买卖,早年繁荣景象,如今也都只剩下残檐断壁。在原始林中,还有许多大、中小叶种老茶树错落其间,也不乏数十公尺高的巨大茶树。所生产茶菁,多数集中收购交至其它地区,或由某些大厂指定专人收购。
大叶、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与倚邦、革登香型口感类似。上颚香甜微
蜜感、汤柔、舌面刺激感较强。

蛮砖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简介:位于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大茶山之间,蛮砖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过去蛮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运往易武加工、销售。虽同列六大茶山,但以往一直不如其它茶区被重视,或许也因如此,茶区才得以保存较为完整。古茶林集中在蛮砖、蛮林二地,蛮砖有500余亩、蛮林有1000多亩,茶树生长较好、密度较高,每亩约100株以上,其中最大的茶树高3.9米,基径34厘米,树龄300年以上。少被采摘过度,所以目前蛮砖茶区的茶质还保持一定水平。
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相较其它古六大茶山,茶菁色泽较深;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口感厚质香滑、舌面微苦。口感香气较沉,不若曼撒、易武香扬,近年茶质表现仍在水平之上。

攸乐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古六大茶山茶区,唯一不在勐腊县的正山。
简介:古名攸乐,今称基诺山,攸乐即基诺的音译。六大茶山中,唯一不在勐腊县境,位于景洪市辖区内,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其面积是古六大茶山中比较广的,这里的古茶园面积达到了一万亩左右。海拔在575米至1691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8℃~20℃。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左右。隔罗梭江上游之小黑江与革登茶山相望,今龙帕村、巴来村遗存的古茶园 (树)仍有2000余亩,茶树基径大多在80厘米以上。自古以来,攸乐茶山民间加工少量的竹筒茶,茶叶大多被易武、倚邦等外地茶商以散茶收购。目前因为交通方便,攸乐茶区的茶品多由专人定点收购。
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香型口感与曼撒、易武接近,香扬水柔、舌面苦涩度稍高,因茶树龄普遍较小、茶性较烈。

巴达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西部。
简介:位于勐海城西58公里,巴达茶山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两大资源。1961年在巴达大黑山发现一株高达50余米的巨大茶树“巴达茶树王”,树龄一千七百多年,成为巴达茶区特殊资源景观。
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数量少,口感类似布朗山茶区,舌面后段与上颚后段微苦涩,然平均茶质较为薄水,上颚中后段有特殊气味。

布朗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所在地。
简介:位于勐海县南方八十几公里路程,面积1016平方公里,以布朗族为主约一万多居民,居住在海拔为2082米的三垛山和最低海拔为535米的南览河与南桔河交汇处之间的坡地上。布朗族为古代濮人后裔,可说是茶艺的始祖,是他们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布朗山乡的南部和西部与缅甸接壤,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据文化学者调查,布朗族与柬埔寨的高棉人是同一种族;高棉人创造了吴哥文明,而布朗人却成了西双版纳最早的原住民之一,也是茶文化的一个源头。
国营勐海茶厂时期布朗山茶区初制所,包含布朗山与新、老班章,一年可收鲜叶三百多吨,大约可制成晒青毛茶八十几吨。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口感刺激性稍强,舌面与上颚中后段稍苦;上颚香浓味重,区别于班章茶。

班章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
简介:位于勐海县南方约六十公里路程,平均海拔约1700米。
原属于国营勐海茶厂旧有布朗山初制所所在地,有新、老班章茶区之分。国营勐海茶厂于1988年于新班章现址,种植3502亩新茶园。栽培型的古茶园数千亩,主要分布在老班章、老曼娥等地。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本茶属老班章茶区。在云南大叶种中,与布朗山香型口感类似,然质较重、口感刺激性更强、舌面苦味最重者、香气下沉,舌尖与上颚表现不明显。

南糯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所在地。
简介:位于勐海县东侧,平均海拔1400米。在傣语里面,南糯的涵义是“笋酱”。古代南糯山居民以
哈尼族为主,族人将吃不完的竹笋制作成笋酱,为当时地方首领所喜爱,要求该山寨每年进贡笋酱,后来就把此山称作南糯山。
爱尼人(哈尼族支系)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代南诏时期,就开始定居南糯山。而在爱尼人定居南糯山之前,已有浦蛮人在此居住。浦蛮人即今天的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他们最早在南糯山上开始种植茶叶。目前南糯茶区保留着一千多公顷混生的古老茶园,应是一千多年以前布朗族所摘种、荒废遗留的茶园。
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香扬清甜、口感刺激性较高的代表性茶品;上颚中段舌尖甜香、甘韵在舌面中段,汤质滑口,涩度稍高。

勐宋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市南部。
简介:西双版纳有二个勐宋,分属勐海县与景洪市。此文所提为位于景洪市南部之勐宋。东与布朗山接壤,南与缅甸交界。勐宋是傣语地名,意为高山间的平坝。
勐宋的阿卡(Akha)人是在十八世纪中期从南糯山迁徙而来的,当时勐宋交通不便,因此多样的生物资源得以长期保存。于大勐龙、勐宋地区有不少栽培型野生茶林,为早期布朗族所栽种。野生茶品种中,当地布朗族区分为“苦茶”与“甜茶”,苦茶苦而不化难入喉,一般茶农所采摘制茶的为甜茶类。
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水柔香甜,上颚与舌面后段有特殊气味,舌面根部苦为味明显、难化。近年因易武茶价高,坊间有以勐宋茶仿冒易武茶销售。

景迈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市澜沧县。
简介:地处云南省思茅市澜沧县,景迈茶区涵盖澜沧县景迈村与芒景村,是一片具有上千年种植历史的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是目前云南省所发现最大规模的古茶园。
根据专家学者考证景迈茶区的历史根源,他们认为这片古茶山早在公元696年即由布朗族的祖先开始种植,距今1200多年,后来经过几个朝代的连片开垦种植,至今已达一万多亩的规模。古茶林内,老茶树上所寄生之石斛科植物—螃蟹脚,具有清热解毒之效;据了解,目前只有景迈茶区的特殊环境与百年老茶树才有寄生螃蟹脚,成为景迈茶区另一特色产品。
中小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茶菁颜色偏青绿,条索较短,以轻发酵甜香著称之茶区;上颚中后段的清甜略带花香为其特色,与舌面中段甘韵表现佳,汤质滑、较薄。

江城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市东南部。
简介: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处思茅、红河、西双版纳三个市、州交会处,与越南、老挝接壤,素有“一眼望三国”之称号。因李仙江、曼老江、勐野江等三江环绕,故名“江城”。全县国土总面积3544.38平方公里,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207米(康平狮子岩大山),最低海拔317米(李仙江出口处的土卡河寨子),县城勐烈镇海拔 1119米。属低纬度山地季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8.7℃,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降雨量 2283毫米;在云南,属于高温、高湿、多日照的气候型态。
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因气候地理条件,江城野生茶菁一般较为香柔甜滑,然口感偏淡,类似近年易武茶。这也是近年易武野生茶时有以江城茶及勐宋茶拼配的主因。

 

筱er(2015-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